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古代文学

顺应与反动:明清宗派语境中诗歌选本的衍生机制

收录:2011-12-11  作者:付琼  来源:《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1期,总第153期  点击:2114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付琼专辑

明人的“抑宋扬明”观在清代选坛上仍然有一定市场。清人吴乔云:“于鳞《诗删》去宋人,而以明人直接盛唐人,今有范氏所选历代诗亦然。余谓弘、嘉习气流注人心,即此可验。”[32](p665)顺治十六年,陈增新入清后再倡诗社,结成《柳州诗集》,“断然崇述古学,以北地、济南为宗”(魏学渠序)[33](p2)。康熙十三年,邵长蘅称“明诗之盛,谈者谓陵宋轹元,含吐三唐,似已”[13]。乾隆四年,沈德潜称“有明之诗,诚见其陵宋轹元,而上追前古也”[34](p84)。都很好地反映了清人在宋明优劣问题上与《古今诗删》的顺应。

但是相较而言,清代选坛的主流是与李攀龙《古今诗删》“抑宋扬明”观相反动,其突出表现就是“抑明扬宋”成为新的取向。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即其显例:“尚书钱牧斋《列朝诗选》于青邱、茶陵外,若北地、信阳、济南、娄东概为指斥,且藏其所长,录其所短,以资排击;而于二百七十余年中,独推程孟阳一人。而孟阳之诗,纤词浮语,只堪争胜于陈仲醇诸家。此犹舍丹砂而珍溲勃、贵筝琶而贱清琴,不必大匠国工,始知其诬妄也。”[34](p84)《列朝诗集》对向来被视作明代诗歌最高成就的明七子诗加以排击,彻底颠覆了此前以弘、正为明诗极盛期的评价,虽不以抑明自任,实有抑明之实。此后对于明七子诗,或讥为“瞎盛唐”[32](p472)、“粪沟”[32](p476),或讥为“盗窝”[35](p139)、“伪诗”(佚名过录翁方纲评语)[36],皆踵钱氏之后而变本加厉。乾隆四十六年,翁方纲《七言律诗抄》选四唐诗以及两宋金元诗,而独不及明。清人甚且有谓“明一代无诗”[37](p1798)者。明诗自有其得失,扬之者认为“超宋埒唐”,抑之者认为“一代无诗”,这正是宗派意气在诗歌选本上的表现。

明代的“抑宋”发展到清代的“扬宋”乃至“佞宋”,也经历了这样的戏剧性过程。清人“扬宋”,是作为明人“尊唐”和“扬明”的一种反动。清初影响最大的宋诗选本是刊于康熙十二年的吴孟举《宋诗抄初集》,后来又有康熙十七年吴绮的《宋金元诗永》、康熙三十二年陈訏的《宋十五家诗选》等等。短短数十年间,是非曲直,转眼而更。关于这种快速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冲击,清人有切至的描述:“明自嘉、隆以后,称诗家皆讳言宋,至举以相訾謷;故宋人诗集,庋阁不行。近二十年来,乃专尚宋诗。至余友吴孟举《宋诗抄》出,几于家有其书矣。”[20](p416)“明代诗人,尊唐攘宋,无道韩、苏、白、陆体者。国朝则祖宋祧唐,虽文章宿老,宋气不除。”[38](p1106)到康熙中叶,诗坛上已出现了“举世皆宋”[39](p283)、“家眉山而户剑南”[40]的宋诗之风。

顺应与反动:明清宗派语境中诗歌选本的衍生机制 共有9页,您还有3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页次:6/9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