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古代文学[专题]楚辞研究

楚辞服饰考(三)

收录:2011-12-17  作者:周秉高  来源:光明日报2008-12-26  点击:557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周秉高专辑、或者楚辞研究专题

“衽”之新解

楚辞中“衽”字之义,“百注难得其解”。概而言之,或为“正幅”,或为“旁幅”,或为“袖、袂”,等等,众说纷纭。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了一批战国中后期的衣服和衾被等实物,沈从文、彭浩等专家研究后认为:“衽”是“分别嵌缝在两腋窝处,即上 衣、下裳、袖腋三交界的缝际间”的两块“矩形衣料”,又称“嵌片”。沈从文先生遗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道:“由于它和四周的缝接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穿着后,结带束腰,下裳部分即作筒状变化……衣片的平面缝合却因两‘嵌片’的插入而立体化,并相应地表现出人的形体美。”沈先生又写道:“从衣衽的位置与结构关系方面考察,也和《礼记》中有关深衣形制‘续衽勾边’、‘衽当旁’等记述相合。据此,此种缝掖大袖之衣必为战国以来成熟期深衣的某一通式。然而西汉以后在中原地区或已不传,亦或发生了较大转化(如马王堆墓出土大量衣物中即未见一则同例),故东汉经学家郑玄为《深衣》篇作注时已难得具体准确。”古代服饰学界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十分重要。因为搞清了“衽”本是“分别嵌缝在两腋窝处,即上衣、下裳、袖腋三交界的缝际间”的两块“矩形衣料”之后,我们就可知道,东汉经学家及其以后诸家对“衽”之注释,除“衣前”、“正幅”等说不可信外,其他一些说法,似乎离真实虽有出入,但也相差并不太远。如“旁幅”、“袂”“袖”诸说,实际是“衽”字本义的延伸或扩大。由此来阅读楚辞作品,也许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形象本身的含义。

如《离骚》“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一句,王师叔释“衽”为“衣前”自然不确,但其云“俯首自念(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仰诉于天(跪敷衽以陈辞)”,这个解释当是比较符合诗句所表达的屈子当时情景的。“衽”为“两腋窝处”的两块“嵌片”,平时因为双臂下垂而紧合,这时因为十分激动,诗人张开双臂,“嵌片”自然布展开来。或者说,“敷衽”一语,实际就是双臂张开之意。因此,“跪敷袄以陈辞兮,耿吾得此中正”一语,表现出了诗人当时屈腿跪地、双臂张开、仰天哭诉、尽情宣泄的情景,十分形象、生动。

《招魂》“衽若交竿”一句,前人“如两盾对举”之说,颇为牵强;如果按沈从文等人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就会合情合理。“衽”在“袖掖”之下,故《广雅·释器》引申为“袖也”、“袂也”。古时舞者大多长袖,《韩非子·五蠹》所谓“长袖善舞”也。《招魂》此层所写:一群二八佳丽,翩翩起舞,长袖翻飞,难道不正象一些长竿在交叉吗?或者说,“衽若交竿”一语,十分形象地画出了当时佳丽群舞、长袖翻飞那种欢快热烈的景象。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楚辞服饰考(三)》点评。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楚辞服饰考(三)》点赞!
精彩图文
美国现代主义的政治学
美国现代主义…
昆曲《李慧娘》
昆曲《李慧娘…
汉画的集藏、保护与应用:透视南阳汉画馆(4)
汉画的集藏、…
关于昆曲《霓裳新咏谱》的两种抄本
关于昆曲《霓…
翻译话语与意识形态
翻译话语与意…
晚清民国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
晚清民国志怪…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