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现代文学

从“戏墨斋”少作到“雅舍”小品——梁实秋的几篇佚文及现代散文的知性问题

收录:2011-12-11  作者:解志熙  来源:新文学史料200502  点击:2677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解志熙专辑

八、江艮廷[庭]

苏州江艮廷[庭],精于小学。书药方,必书篆字,药肆人多不识。江怒曰:“不识篆字,便欲开药店耶?”其偏僻如此。

这八条笔记既有对生活的直接观感,也有得自于书本的逸闻趣谈。这表明年轻的梁实秋是个注意观察生活的人,并且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他所札记的名言逸闻,大抵都有所本。自然,也难免个别的笔误,如江艮廷似应作江艮庭,即清代经学家、小学家江声(1721—1799)。江声号艮庭,取《周易》“艮背”之义,他是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师事惠栋,宗汉儒经说,好《说文解字》,据说他写信皆篆书,生平不作楷书,其为人的“偏执孤僻”是出了名的,与梁实秋所记正合。第七则杂集《论语》、《孟子》语句,暗含讽刺,构思颇为刁钻。

诙谐之后:关于《雅舍小品》及“知性散文”的一点感想

从上述诙谐的文字中,大体可以看出梁实秋当年的兴趣与性格:喜欢读书与写作、注意观察和思考,不人云亦云,性格开朗而诙谐。这些品格在他成年之后得以保持和发展。上世纪60年代,梁实秋在其长文《清华八年》中曾详尽地回忆了他在水木清华度过的青春岁月,深情款款,及于草木,却一字未提他的这些少作。这不难理解,晚年的梁先生已著作等身,被尊为文坛祭酒,在他的眼中,青少年时期的习作自然不算什么了。我们今天知道了这些,当然有助于认识他的成长,但也不必夸大它们的文学价值。应该说,梁先生对中国新文学真正重要的贡献,是在这些少作多年之后,那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那贡献之一就是他自1939年以后不断推出的“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确是中国现代散文中难得的精品,它们始作于艰难的抗战岁月里,在看似无关宏旨的风趣漫谈中,传达出对于生活本身的丰富情趣和富有同情的理解,这不正是一个民族的气度和力量的表现么?就现代散文的发展而言,“雅舍小品”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独具一格的“知性散文”在现代中国文坛的成功崛起。

在最近所写的一篇读书札记中,我简单追溯了“知性散文”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轨迹——

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产生了两个公认的现代散文类型,一是批判性的随感录即杂文的前身,一是艺术性的美文,又称随笔或小品。而后者按周作人所说,“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这类美文似乎在英语国家里最为发达”(《美文》,1921年6月18日《晨报》)。但其实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五四”前后的中国,富有艺术性的散文都不止于“叙事与抒情”。胡适在1922年即指出,“这几年来,散文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作品,用平淡的谈话,包含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第160页,中华书局,1993)所谓“用平淡的谈话,包含着深刻的意味”就不是“叙事与抒情”的风格,而显然更富知性,周氏兄弟的某些既非杂文又非抒情与叙事的散文,就是以亲切的人生漫谈而彰显出这种风格的,风格近似的还有梁遇春的《春醪集》和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但在当时和此后相当一段时间,这类散文的独特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确认和独立的发展。三十年代的散文除了新增加的报告文学外,以战斗的杂文和抒情的以及幽默的小品为主要取向,而知性的人生——人文漫谈甚为少见,只有温源宁以英文撰写而被译成中文的《不够知己》聊备一格。直至四十年代,这类散文才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就中颇为杰出的便是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冯至的《决断》、《认真》诸文以及李霁野的《给少男少女》等。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梁实秋漫谈人情世态,简劲通脱;冯至分析实存状态,严肃深沉;钱钟书俯察人生诸相,机智超迈;李霁野指点人生迷津,风趣通达:凡此皆卓然不群,独步一时,并且都保有文章之美而不陷人于理障。

从“戏墨斋”少作到“雅舍”小品——梁实秋的几篇佚文及现代散文… 共有9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页次:7/9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