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台湾学者魏子云通过民国《吴县志》考证,否定鲁迅的《金瓶梅》初刻本问世于明代万历庚戌(三十八年)的权威论点。但魏的考证中存在三个问题。本文通过对凊康熙《浒墅关志》考证,解决了魏的考证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从而彻底否定了鲁迅的权威论点。本文又通过多个考证,认定《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在万历四十五年冬到万历四十七年之间,从而提出了《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说”。
关键词 魏子云 鲁迅 周钧韬 《金瓶梅》 初刻本问世年代 “万历末年说”
《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的考证,学术界主要有两说,一为鲁迅先生提出的“万历庚戌(1610)说”;一为魏子云先生提出的“天启一年或二、三年”说。我在否定前两说的同时,提出“万历四十五冬到万历四十七年之间”①之说。在拙著《周钧韬金瓶梅研究文集》②中,我对此说作了进一步概括,正式提出:《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说”。但此说远未成熟,当然要作进一步研究。本文为“重论”,即重新论证之谓也。
鲁迅的“万历庚戌说”不能成立
鲁迅在1924年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下册)中指出:
诸“世情书”中,《金瓶梅》最有名。初惟钞本流传,袁宏道见数卷……万历庚戌(1610),吴中始有刻本,计一百回,其五十三至五十七回原阙,刻时所补也(见《野获编》二十五)③。
在这里,鲁迅没有用“可能”、“大约”等推测之词,而是下了断语。在他看来,《金瓶梅》初刻在万历庚戌年(三十八年),地点是“吴中”。此说一出,遂成定论。赞同此说者有郑振铎、沈雁冰、赵景深先生等大家。此后沿用此说者不乏其人。直到今天,在《金瓶梅》研究界,鲁迅的庚戌初刻本说,仍有很大的影响。1978年出版的《中国小说史》仍持此说。1980年出版的朱星先生的《金瓶梅考证》,更对此说加以专门论述和发挥。他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金瓶梅》是万历庚戌年被刻于吴中。庚戌年是1610年,比现存最早的《金瓶梅词话》丁巳年(1617)刻本还早七年。……我曾为此事去访问过孙楷第先生,据他说:“国内见到此书版本之多无过于我(这是事实),我只知最早的版本是万历丁已年本,未听说过有庚戌年本。鲁迅先生可能记错了。”我想鲁迅先生治学态度很谨严,决不会草率从事,一定有根据的。④
朱星认为,“鲁迅先生治学态度很谨严,决不会草率从事,一定有根据的”,这倒说出了几十年来,不少学者盲目信从鲁迅的庚戌初刻本说,而不加仔细考证的重要原因。
那么,鲁迅的《金瓶梅》“庚戌初刻本”说是怎样提出来的呢?现将其根据:沈德符《野获编》卷二十五《金瓶梅》条抄录如下:
袁中郎《觞政》,以《金瓶梅》配《水浒传》为外典(按:袁氏原文:“传奇则《水浒传》、《金瓶梅》等为逸典”),予恨未得见。丙午遇中郎京邸,问曾有全帙否?曰:第睹数卷,甚奇快。今惟麻城刘延伯承禧家有全本,盖从其妻家徐文贞录得者。又三年,小修上公车,已携有其书。因与借抄挈归。吴友冯犹龙见之惊喜,怂恿书坊以重价购刻。马仲良时榷吴关,亦劝余应梓人之求,可以疗饥。余曰:此等书必遂有人板行,但一刻则家传户到,坏人心术。他日阎罗究诘始祸,何辞置对?吾岂以刀锥博泥犁哉!仲良大以为然,遂固箧之。未几时而吴中悬之国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