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华剧艺社(“中艺”)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的职业化是在同内外环境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其辉煌的背后充满了辛酸。“中艺”的历史正是当时剧运的一个缩影。剧本荒与政府监控、市侩风与募捐演出,这是干扰“中艺”演剧事业的重要因素。“中艺”的剧目建设是这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中艺;剧目建设;剧本荒;市侩风
中华剧艺社(简称“中艺”)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创立于1941年5月。其时,抗战转入相持阶段,作为大后方重镇兼陪都的重庆,文化人云集,亟需有连续作战的职业剧团出现以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当时的山城,虽然剧团众多,但演剧市场却异常混乱,缺乏一个足以引领剧运航向的职业剧团。1941年1月,皖南事变突然爆发,中共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当时的山城,顿时陷入高压状态。为了做好对外宣传,中共亟需一个戏剧团体出现以配合自己的工作。在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华剧艺社——这一由中共扶持的民营职业剧团也就横空出世了。它的出现,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斗争的需要。“中艺”自打成立,先后活动于重庆、成都、武汉、上海等地,至1947年复员回沪之后解散,其存在时间达六年之久。在这六年间,“中艺”以其不断的演剧实践为抗战时期的戏剧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话剧艺术在四十年代大规模走上了职业化演剧道路。在职业化发展过程中,演剧艺术内部,以及演剧自身与其外部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出现了矛盾。这严重地制约着演剧艺术的平稳发展,乃至直接影响到剧团的剧目建设。苏联导演古里叶夫认为:剧目建设“是一个特定的剧目方针,其中每一个戏都不是随便列进去的,而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里面的一环”[1]2。就职业化演剧来说,如果有一个健康而又良好的社会环境,剧目方针的制定自然是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里面的一环”而有序进行的。然而,战时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这种剧目建设非但不能完全按照预定计划进行,有时还可能因为诸多因素的牵制直接影响到剧目的正常建设。作为抗战时期职业化演剧的代表性剧团,中华剧艺社的剧目建设,便是在这种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艰难而又缓慢地展开的。
在“中艺”六年的活动时间内,共上演了36部戏(有案可稽者)。其中,既有历史题材的古装剧,也有现实题材的时装剧,还有引进或改编的外国剧。在这些剧目中有一些剧作及其演出不但在当时就铸造了辉煌业绩,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日益凸显,竟至成了话剧史上的经典剧目,譬如《天国春秋》和《升官图》等。当然,也有一些当时非常卖座的剧目因其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最终被淘汰出局,甚者被弃置在遗忘的角落。是什么原因促使“中艺”在当时非常艰苦的环境中演出了众多优秀剧目,又是什么原因使一些剧目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成了历史长河中的匆匆旧影?这是今天回顾那段历史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作为一个正规的演剧团体,“中艺”的剧目计划并非随便制定的。很多情况下,剧团上演新戏之前都会通过媒体做宣传,开列出一连串的剧目清单。哪个剧目要上演,几个月前就会召开艺术委员会进行讨论,也就是立项。之后则是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抗战时期的特殊性,加以主客观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时演出计划也可能会被打乱,以致出现早就张榜公布的演出剧目被迫变更的现象。翻览当时留下来的文献,穿越那段特殊的历史,笔者认为,影响“中艺”剧目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