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现代文学[专题]话剧研究

中华剧艺社“连演制”与中国话剧的成熟

收录:2011-3-18  作者:吴彬  来源:《戏剧艺术》2010年第4期  点击:3527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吴彬专辑、或者话剧研究专题

内容摘要:中华剧艺社是抗战时期的著名剧团,曾一度实行了“连演制”的演剧模式。中艺的连演制表现为三种形式,它们构成了壮丽的连演图景。连演制的存在,原因有三:一是物价飞涨导致制作成本高昂,二是剧本荒和剧场荒的同时并存,三是经典剧目的出现。经典剧目的连续上演促进了连演制的确立,连演制则推动了剧团的剧目建设。中国话剧的发展成熟要求轮演制的确立。

关键词:中艺 连演制 轮演制

中华剧艺社(下文简称“中艺”)是1940年代活跃在大后方的著名剧团,在其六年之久的演剧生涯中,曾创下了演出八十多次的辉煌业绩。中艺所演出过的剧目,目前有明确记载的总计三十多部。其中有不少剧目一演再演,形成了“连演制”1现象。作为抗战时期出现的职业剧团,中艺以其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辉煌壮观的演出实绩推动并引领了抗战时期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并被戏剧史家公认为抗战时期大后方话剧运动的杰出代表。以中艺所采取的“连演制”为切入点,应该能够折射出1940年代中国话剧在“职业化”进程中所展现的种种特征。

一、壮丽的连演图景

中艺自1941年夏季成立,到1947年夏季解散,在这六年之内,曾活跃于重庆、成都、武汉和上海四大城市,先后演出八十多次,所演剧目三十多部。2

中艺的“连演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同一剧目在同一时期内在同一地点连续多场演出,这种形式的连演比较普遍,往往是一个新戏搬上舞台,一连几天或者十几天不间断地演下去,有的竟然连续演出达一个月之久,直到票房锐减方才收场。其“连演”情况列如下表:

剧目

演出地点

演出时间

演出场次

备注

愁城记

重庆国泰

1941.10.30—11.6.

8

钦差大臣

重庆国泰

1942.1.10—20.

12

忠王李秀成

重庆国泰

1942.3.7—16.

11

屈原

重庆国泰

1942.4.3—17.

17

战斗的女性

重庆抗建堂

1942.4.26—5.5.

10

法西斯细菌

重庆国泰

中华剧艺社“连演制”与中国话剧的成熟 共有14页,您还有13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4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中华剧艺社“连演制”与中国话剧的成熟》点评。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中华剧艺社“连演制”与中国话剧的成熟》点赞!
精彩图文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中国现代文化道路选择
《在延安文艺…
中国书法简史(一):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
中国书法简史…
古风艺术
古风艺术
真实的孔子
真实的孔子
文学研究的新经济视角与分析方法
文学研究的新…
延安传统与《讲话》精神——革命机器上的齿轮
延安传统与《…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