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时代。在这样的时刻和背景下,文化的张力和魅力开始凸显。曾几何时,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那段史无前例的“文革”,蓦然回首,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是如此之大,“改革开放”是我们奋起直追、学习现代科技和文明的“新时期”。其间,我们确实多有所得,务实而理性,与先进国家的距离也越来越小,但同时,一切向外看、“向钱看”也成为一股压倒性的文化思潮和现象,笼罩四野,自己的、传统的似乎成了落后与过时的代名词。从20世纪到21世纪这不到百年的短短时间里,我们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的变化变革,然而文化时代才是更高形态的追求和境界,令人高兴的是,随着进入21世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时代开始现出端倪,对传统对历史对自我思想精神历程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这种关注和重视是一种潮流,是一种进入更高阶段理性的发展。这其中有许多的变化我们已经看到,有时尚的,有传统的,更多介乎时尚与传统之间的。文化不独是文化,或者我们可以说,小文化是大文化的显形和投影,而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表现,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
21世纪的文化事象值得我们关注,这其中“昆曲文化现象”是特别显著的一个事例,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几年来,关于昆曲的抢救、保护、传承与发展成为政府与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得到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知识分子的关注,围绕着昆曲的表演、演员、剧目、讲座、整理、研究和出版等形成“昆曲热”,出现了“昆曲文化现象”。
本文拟从如下几方面,对2001年以来的昆曲文化现象,做一点归纳、分析和探讨。
(1)昆曲文化现象:现代化进程中的昆曲事象与传统文化
曾几何时,当进入新时期我们迈开现代化的步伐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已日益拉大,由闭关锁国走向开放发展,人们的视野忽然洞开,同时,西方许多事物也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至,物质的刺激、精神的快餐和许多之前闻所未闻、对我们而言还是新生事物的林林总总一股脑儿出现在我们面前,人们在消除早已厌倦的极端政治后,看到了迥然不同的另一个全新世界和空间,所以,追逐西方成为一种进步和时尚,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思想的。也因此,国人的、传统的似乎都成为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阻碍。文化思潮、文学思潮这些年也是波谲云诡、纷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与传统、本土无缘,传统、本土的已被边缘,似乎拯救中国的不能是中国的。
随着这些年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我们注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考虑问题愈来愈理性,包括一些时尚的追求似乎也不再唯洋是尊,中西不再那么壁垒,而恰恰是在这些年我们的发展与进步中,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在增长,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后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昆曲的横空出世、广受人们的关注不是偶然的,也不仅仅是因为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艺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事物的轮回在一个更高点上肯定了传统、传统的魅力和力量。
昆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舞台艺术,因为文人士夫的喜欢和参与而在明清间辉煌一时,成为波及全国的“官腔”。到清朝乾隆年间,受到地方戏“花部”崛起的冲击,逐渐被替代,进入现代社会后更是岌岌可危,命悬一线。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十五贯》上演成功的影响,昆曲又得到新的生机,剧团得以恢复,老艺人的艺术得以承传、保留。文化的发展有赖于一种文化生态的建立和存在,不是孤立的、偶发的,尤其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流行、复兴,往往伴随着比较大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的变迁,在一个日益走向理性、文化多元、艺术多样发展的时代,对传统的态度折射出当代人的思想和意识。传统是根,文化是魂,昆曲诞生于数百年的明代社会,但在发展中从文学到表演、从音乐到舞台、从宾白到曲词都愈来愈精致典雅,成为一种有品味和意境的艺术,代表了一种文化和文人精神。在走向现代化和走向21世纪的过程中,传统的根性不仅是老者的历史回忆,更是年轻人前行的资源动力,对于中国人来讲21世纪是需要兼备中西的时代,越是飞驰在现代化的磁悬浮轨道上,越觉得它所倚傍的那个传统土壤的坚实和厚重,它能够持续的就越有保障。所以,昆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样式,当它轻歌曼舞、妩媚旖旎地再现在舞台上时,经历了浮躁与快餐激素般的填充后,人们感受到的是传统艺术的美轮美奂和含蓄耐咀的心里享受,那种以形寓神,那种细致入微,那种诗情画意,那种意味深长,使忙碌的现代人感慨、得益的颇多,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力量,似乎今天的人更需要这样一种优雅、曼妙,去放松,去领略,去欣赏,去沉浸,去陶醉。昆曲对现代人,不仅是一种现实艺术,可以去欣赏,去感受,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一种符号,文化与传统艺术的符号,作为一名现代年轻人,即便他不一定欣赏昆曲,或者不一定有机会去剧场,他也会通过各种传媒书籍去了解它、认识它,这也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质素。这里,有一些是国粹主义者,如醉如痴地喜欢,有一些在走近昆曲,充实自己,也有一些即便是外围的,也希望了解昆曲,认识昆曲,昆曲的符号性和当代的象征性决定了这种“昆曲文化现象”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不惟是剧场的,不惟是青春版《牡丹亭》,而是社会性的,立体多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