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外国文学

泰语潮剧和酬神潮剧——关于泰国潮剧的社会学反思

收录:2007-11-13  作者:张长虹  来源:200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点击:2296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张长虹专辑

泰国潮剧超越国界、超越了华人社区,在泰国社会多元文化结构中获得了特殊的功能与意义,其中隐藏着多方面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原因,对泰国艺术有深广的影响,同时也昭示了泰国艺术与社会政治文化、不同文化、不同艺术之间的种种关系。

从社会结构看,泰国潮剧场域的生成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实现交换,共同增值的民间社会结构的需要。泰国存在着六大势力,其中贵族与政治权力挂钩,既有世袭制,也吸纳新成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由此,泰语潮剧便可能成为华族实现这一流动性的场域之一。目前,华族子女从事酬神潮剧演出的越来越少,而潮剧的祭神仪式依然受到重视。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是泰国潮剧商业化时期,由于华族视潮剧演员社会地位较低,经济收入少,对演潮剧不感兴趣,加之经济上的压力越来越大,戏班主已雇不起所需的潮剧演员,只得雇东北籍的佬族扮演婢仆、喽啰、武角等角色,甚至有些尖脚戏班的主角和花旦,也由佬族青年男女担任。这些佬族演员在目前专事酬神潮剧的戏班中占三分之一到一半,多的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他们大都不识汉字,不懂潮语,对白、唱词都是先在剧本注上泰文,然后照字读经。其中亦有少数出色者,泰籍潮人谢增泰就发掘了一位在潮剧中出演花旦的东北籍泰女:“此人名叻差妮·藩是,原籍呵叻府廊顺县,年28岁,已生下三女。她的父母务农为生,11岁时就在戏班中为佣,长大了也就在戏班里充当一些婢女类的小角色。她学会说一口流利的潮州话,不知者还以为她是一个华裔少女。”[3]佬族演员乃达自幼在新中正顺潮剧班专习乌净,是该班有名台柱,1994年央得泰华著名乌净马铁城为师,使其倾授数十年累积之艺术。[4]

其次是官方政治力量的介入。诗琳通公主是泰国传统文化的官方赞助人,最初庄美隆的泰语潮剧策划得到了她的首肯。1982年,首部泰语潮剧《包公铡侄》上演时,诗琳通公主亲临观摩,预示了泰语潮剧作为一种国家艺术形式的开端。普密蓬国王的政治哲学亦有影响。赞助泰语潮剧的决策不是自下而上的公共选择,制定这一决策的根源在于拉玛九世——普密蓬国王的政治哲学,即保守主义与民族融合。普密蓬国王早年留学欧洲,他的政治哲学事实上强调政府与民间之间的互动,使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以达到政治与社会力量亦即权力的平衡。

最后是泰国地缘政治的独立传统。泰国东面与柬埔寨接壤、东北面邻老挝,西北部和缅甸交界,半岛南端与马来西亚毗连,东南面向泰国湾,西南濒临印度洋的安达曼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泰国的文化位于亚洲两大文化体系中间,一边是中国,一边是印度。“中国文化往西渗透但不超过安南,而印度文化往北渗透超不过印度支那半岛。它们各自在对方的堡垒前边,停住了步伐,不能再往前渗透了,并融合成一种新的带有两种文化的体系。”[5]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侵入,该地区的文化状况更加复杂。泰国自13世纪以来便形成独立国家,19世纪中叶开始在西方冲击下进行社会改良,英法两国在泰国利益相争不下使之免于沦为殖民地。相对于东南亚其他国家来说,泰国较早进入民族自觉时期,实现由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泰国潮剧既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也是潮剧在泰国获得独立精神的表现。

泰语潮剧和酬神潮剧——关于泰国潮剧的社会学反思 共有8页,您还有3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页次:5/8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