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外国文学

泰语潮剧和酬神潮剧——关于泰国潮剧的社会学反思

收录:2007-11-13  作者:张长虹  来源:200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点击:2295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张长虹专辑

泰国潮剧的结构二为戏曲观演的交换空间。一方面是剧场的外在具象:泰语潮剧观众以皇室成员、官员、侨领、高校学生为主,场所固定,通常在高校或艺术剧院上演。1999年,庄美隆在法政大学上演《大禹治水》,法政大学的教授亲自参加。2001年,庄美隆又在华侨崇圣大学排练和演出《赵子龙救阿斗》。20多年来,泰语潮剧已深入泰国高校,走遍曼谷与内地各府,很受欢迎,尤其得到年轻人的喜爱,受到社会有关人士包括学者的关注。

酬神潮剧观众以华族商人、平民为主,包括山芭泰族人,场所流动,一般根据节令习俗,在庙会搭台,属于民间狂欢。目前,泰国曼谷“嵩越路有老本头公宫、新本头公宫,三聘街的娘宫巷有阿娘宫,老哒叻巷有城隍公宫等。邻近的异堆哒叻巷有老本头妈宫,七层楼后博赛街有新本头妈宫,耀华力路的南星街有真君爷宫,龙尾爷街有龙尾爷宫,及前中央警署对面,香火最旺盛灯下治子最多信徒遍满全泰国的大峰公宫”[1],每座神庙前仍然还有可供潮剧演出的舞台和广场,每年各庙均有几场酬神潮剧演出。

另一方面是内在的交换。在剧场中,观众的审美品味、社会地位也构成了戏曲的一部分,是当下的观演过程共同完成了最终的泰国潮剧。这种观演场域发生了观众认知审美的变化与社会心理的交换。戏曲观演是一个公共领域,涉及先在的认知审美经验和共同的社会期待。泰语潮剧富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泰国社会上层及知识分子充分重视文化艺术生活,政府设有文化赞助机构,艺术大学等不少高校开设戏剧表演专业,高校及艺术团体培养出的诸多专业或业余戏曲人才成为新的泰国艺术形式的学习者、实践者与欣赏者。泰语潮剧以剧场售票为主要经营模式。如今,泰国社会开始重视泰语潮剧,越来越多的华族视观赏泰语潮剧为重要的社会交往场域。

佬族演员参与酬神潮剧既是出于生计,也是由于内心喜欢。而在华族心中,神是至高无上的、永恒的符号,能保佑他们平安、顺利,带给人精神慰藉。他们认为通过斋戒、祭神、让利还不足于回报神灵,坚信必须以潮剧作为娱神的方式,只要神在,酬神潮剧就会保存。酬神潮剧通常由某些华族个人或团体捐资助演。在庙会旁搭建的戏台上下,观众与演员一同分享传统的文化盛宴,他们既宣泄了愤世的情绪、遁世的情怀,借以消除疲惫,也受到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教育。共同观看的外在形态为华族观众、佬族演员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交换彼此的思想情感提供了特殊的场域。布莱希特认为“不论好坏,一出戏剧总是包含了世界的一个表象……没有一出戏剧或舞台演出不以某种方式影响观众的倾向与看法。艺术从都不是无的放矢的”[2]。

在泰国潮剧场域中,观众在求得新的认知,享受新的审美愉悦的同时,重新印证了各自身份,建构新的社会关系,获得彼此所需的国家地位和社会地位。当诗琳通公主观看泰语潮剧时,台下是官方,台上是民间。这一场域效果实现了有泰语潮剧开山祖师之誉的庄美隆的目标——使泰语潮剧成为以演中国戏曲为主的泰国艺术。一旦国家艺术形式得以确立,在之后泰语潮剧的观演场域中,台下观众将代表民间力量,台上演出则象征着官方权力。酬神潮剧的民间狂欢得到泰国华族包括华族知识分子、家业殷实的华商及华族平民的认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这种狂欢形式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增强华族在泰国的凝聚力,满足内在的心理需求,同时也获得审美愉悦。佬族演员则通过获得华族的认可改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

泰语潮剧和酬神潮剧——关于泰国潮剧的社会学反思 共有8页,您还有4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页次:4/8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