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古代文学[专题]明清戏曲

明代戏曲文人化的两个方面——重评汤沈之争

收录:2004-6-11  作者:俞为民  来源:www.ilf.cn  点击:3396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俞为民专辑、或者明清戏曲专题

【内容提要】本文对明代中叶曲坛上所发生的汤沈之争重新作了评论,认为这场争论是在明代戏曲文人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两人争论的实质是戏曲文人化的两个方面的分歧,皆是为了追求戏曲的雅化。通过两人争论,使得文人剧作家们明确了文人化戏曲的最高境界,从而促进了戏曲的雅化。

【关键词】 汤沈之争 戏曲文人化 才情 曲律 合之双美

发生在明代中叶曲坛上的汤沈之争,是戏曲史上与文学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也是长期以来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戏曲史家们对此已多有评述。关于这场争论的性质,一般都认为是有关戏曲的内容与形式或文采与格律问题的争论。若从汤沈之争的具体内容及两人在争论中所提出的戏曲主张来看,确实是与戏曲的内容与形式或文采与格律有关,但若将这场争论放到古代戏曲的发展过程中来考察,并联系这场争论所发生的曲坛现状来看,我们认为这场争论实是戏曲文人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个现象,其实质是戏曲文人化的两个方面的分歧。以下便对这场争论重作一番考察与评述。

一、明代戏曲的文人化——汤沈之争发生的背景

要弄清楚汤沈之争的实质,首先要了解这场争论所发生的背景。汤沈之争所发生的明代中叶,

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自元代杂剧繁荣以来的又一个黄金时期。与宋元及明初的戏曲创作相比,在这一时期的曲坛上,戏曲文人化的倾向日益明显。在这一时期里,文人学士、官僚士夫逐渐替代民间艺人与下层文人,成为戏曲作家的主体。

在宋元时期,由于戏曲刚从民间形成并兴起,其流行的范围主要是在民间,因此,不仅戏曲的观众多是下层民众,而且戏曲作家也皆为下层文人或民间艺人,如明代王骥德《曲论·杂论上》云:“古曲自《琵琶》、《香囊》、《连环》而外,如《荆钗》、《白兔》、《破窑》、《跃鲤》、《牧羊》、《杀狗劝夫》等记,其鄙俚浅近,若出一手。岂其时兵革孔棘,人士流离,皆村儒野老涂歌巷咏之作耶?”当时称这些编撰戏曲及其他说唱文本的下层文人或民间艺人为“书会才人”,如现存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为永嘉九山书会才人所作,《宦门子弟错立身》为古杭才人所作,《小孙屠》为古杭书会才人所作;又如四大南戏之一的《白兔记》也为永嘉书会才人所作。

但到了明代,文人学士、官僚士夫开始参与戏曲的创作。元末明初高明作《琵琶记》首开文人参与戏曲创作之风。高明曾是理学家黄溍的学生,中过进士,做过官,称得上是名士了。《琵琶记》是根据被称为南戏之首的《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成的,经过高明的改编,大大提高了南戏剧本的文学性,如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错立身》、《小孙屠》等相比,《琵琶记》中写景抒情性场面以及适宜于生、旦抒情的长套细曲的增加,语言一改早期南戏本色俚俗的风格,富于文采。明代徐渭指出:在高明之前,南戏由于曲文俚俗,“不叶宫调”,故不为文人学士所留意。而高明作《琵琶记》,“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已”。[1](p239)也正因为此,《琵琶记》受到了明代文人戏曲家们的推崇,被推为“传奇之首”。如王骥德认为:“古戏必以《西厢》、《琵琶》称首,递为桓、文。”[2](p149)他将《琵琶记》与《拜月亭》作了比较,指出:“《拜月》语似草草,然时露机趣,以望《琵琶》,尚隔两尘。”[2](p149)何良俊也谓:“高则诚才藻富丽,如《琵琶记》‘长空万里’,是一篇好赋,岂词曲能尽之?”[3](p11)

明代戏曲文人化的两个方面——重评汤沈之争 共有12页,您还有1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明代戏曲文人化的两个方面——重评汤沈之争》点评。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明代戏曲文人化的两个方面——重评汤沈之争》点赞!
精彩图文
徐悲鸿的一九四九
徐悲鸿的一九…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
红楼梦服饰文…
中国画的发展——明代的绘画
中国画的发展…
多丽丝·莱辛:“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诺奖新科得主莱辛作品中译本概述
多丽丝·莱…
苏联影响与民族风格——向先进的苏联美术学习
苏联影响与民…
《东坡乐府笺》
《东坡乐府笺…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