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影视文化是新中国社会文化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新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创建、繁荣、转型三个历史阶段,经历了自身建设的多次浪潮,为新中国社会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回顾本世纪新中国影视文化的历程,展望未来新中国影视文化的前景,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在这回顾与前瞻中,我们将对新中国影视文化特别是跨世纪中国影视文化作一历史与逻辑、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整体描述与分析。
影视文化实际上包括了“电影”与“电视”两大部类。而“电影”又涵盖了创作、生产、发行等环节,涵盖了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多种不同类型;“电视”则同样涵盖了电视生产、创作与传播各个环节,涵盖了艺术与技术不同的内容,涵盖了电视剧、专题节目、新闻节目、纪录片、文化娱乐节目、教育节目、服务节目等不同类型。此外,“电影”与“电视”不论是发展历史、媒介属性、功能特征、本体构成还是传播方式、生产方式等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本文既要考虑电影生产、创作、传播规律,考虑电影的特性、特征,也要考虑电视生产、创作与传播规律,考虑电视的特性、特征。依照人们已约定俗成的某种认识,本文在研究与表述“新中国影视文化”之时,本着“求同存异”、“删繁就简”的原则,就新中国电影文化、新中国电视文化共同的某些特质作为研究与表述的对象,具体说来就是以新中国电影文化中的故事片、电视文化中的电视剧作为研究与表述重点,兼及其它不同类型、形态与现象。
一、新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新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步伐几近一致,从整体上看,新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创建期、繁荣期和转型期三个大的历史阶段,每一历史阶段上都形成了其较为鲜明的总体特征。
1.创建期(1949-1978)
新中国的建立,同时也标志了新中国影视文化开始步入其创建时期。在1949-1958年间,新中国影视文化体现为电影文化,自1958年中国电视诞生以后,新中国影视文化的影、视两个部类开始共同携手前进。
新中国影视文化近30年的创建阶段,又可分为共和国初创十七年、“文革”和“文革后”三个部分。尽管这三个部分有很大不同,但其总体倾向、特征、基本范式和模式都是大同小异的。
第一,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影视生产体系。按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总体要求,创建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在生产体系上具有严格的计划经济特征。电影生产从题材选择到主题确立,以至拍摄班子的搭建、演职员的选择、拍摄方案的实施直到各个技术环节的落实,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严格的组织审查、组织把关前提下完成的。电视生产与电影生产的情形相类,由于“喉舌”性质的确立,电视生产从节目来源、节目制作到节目播出一系列环节也都严格遵循有关制度规定,“纪律性”极强。这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视生产体系的刍型。应当看到,这样一个生产体系对集中优势力量、完成较大规模的影视生产任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也应当指出,当这一生产体系被机械地推至极致,也会产生负面效应。最明显不过的例证就是“文革”期间的影视生产,在极“左”路线干扰下,“文革”期间的影视生产许多被“四人帮”及其党羽直接干涉、插手,连创作中的许多细枝末节问题也要他们来拍板,这就严重影响了影视工作者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影视生产力的提高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