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观念是电视文化的深层存在,也是电视文化的核心部分。对电视观念的描述,就是对电视文化本质的探讨。本章将对中国电视观念的演革历程作一描述,进而揭示中国电视文化的某些本质。
一、背景:中国电视的两个建设阶段
中国电视传播业是从1958年起步的,大致经过了两个大的段落。
第一个大的段落是从1958年到1978年的基本建设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体系来看,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这期间只不过是通过图像的形式把广播、报纸、杂志等其它媒体的信息播报一下,等于再传播。由于依附于广播、报纸、杂志和通讯社,所以其独立的传播特征和样式还没有形成,或者说电视的独立性还没有明显地凸现出来。在这二十年里,电视处于各方面的探索阶段,比如队伍建设、设备建设、技术建设和传输系统建设等。这既跟它的规模有关也跟它的传播效应有关,当然这是一个必然的段落。从艺术体系来看,传统的戏剧、电影、音乐、舞蹈和美术等其他的艺术样式,已经比较成熟了,都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特征,而电视呢,也无非是把这些艺术样式通过图像广播的方式,在电视荧屏上再现一下。比如说对文艺晚会、音乐会、戏曲表演、舞台剧表演的转播等等。这种转播尽管也是直播的样式,但由于当时没有ENG的一体化设备,只能是一次性的消费,如果第二天再播的话,就得再演一次。何况当时全国电视机拥有量非常有限,有资料说1958年全国电视机只有五十台,到1978年的时候,也不足一万台。所以说,不管是电视的信息传播,还是艺术传播,基本上都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样式,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特征,电视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就没有什么形象。但与此同时,随着传输网络开始覆盖和众多电视台开始建立,我们的电视工作者队伍逐渐形成,发展了起来。前二十年基本是这个情况。这个阶段我把它叫做基本建设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给电视带来了发展机遇,从1978年到1984年,电视的地位逐渐上升,特别是在1984年前后,成立了广播电视部(当时电影还在文化部),中国电视传播业从此进入了其发展的第二个大的段落,即本体建设阶段。电视的地位得以大大地提高。
1978年以后,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ENG一体化摄录设备,这个一体化的设备解决了什么问题呢?解决了一个电视的声画同步问题。我们今天看到的录像带也出现了。原来电视新闻节目说是直播的,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播,只能叫原始直播,因为当时的所谓的直播都是播音员事先背好稿,现场卡口型,虽然是现场直播出去,但很艰难,像打仗一样。再比如原来拍电视,是用胶片先拍图像,再录声音,然后一块合成。所以,有了这个ENG一体化摄录设备,就轻松多了。声音和图像可以同时被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大量地录制节目和储存节目,节目播出逐渐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录播成为可能。当时这个难题的解决是中国电视传播发展的重要一步,大大提高了电视节目的生产力。同时,老百姓的购买力提高了,电视传播也随着电视机的普及越来越成为大众所习惯和接受的一种传播样式,一种艺术样式。
电视实际上也是被迫跟其他的传播样式和艺术样式断奶的。原来电视还靠电影提供片子播一播,但随着电视覆盖面扩大,传播能力增强,再加上1979年开始,上海播了第一条广告,酒的广告,电视慢慢地可以挣钱了,外面的电影界、戏剧界和新闻媒体发现电视火起来之后,都不愿意再继续给电视提供信息,提供节目了,逼得电视不得不探索自己的样式,做自己有独特样式的节目。于是,生产电视剧、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事。起初是懵懵懂懂,慢慢地进入自觉。这样,从八十年代开始电视就进入了大发展的本体建设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