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新闻传播

新闻史上的《新潮》=历史上的《新潮》?

收录:2005-1-10  作者:吴麟  来源:www.ilf.cn  点击:2632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吴麟专辑

三、结论:对《新潮》需要重新认识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新闻史对《新潮》的评价,未能再现《新潮》的本来面目,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认识。

当然,《新潮》自身的欠缺是其被误读的重要原因。《新潮》是一本由二十来个青年学生办的刊物。青年人顾虑少,胆量大,进取精神强,这是他们的优点,《新潮》能产生如此大之影响,都是因为他们充分发挥了这个优点。但是,青年学生阅历浅,思想单纯,也容易犯武断、片面的毛病。傅斯年就曾说:“我们有点勇猛的精神,同时有个武断的毛病。要说便说,说得太快了,于是乎容易出错。观察研究不能仔细,判断不能平心静气。”【40】面对大量舶来的西方的种种思想、主义,他们缺乏必要的判断、选择的能力,容易随波逐流。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和有着数千年积累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观念,他们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批判、细心的鉴别;因而《新潮》的某些观点、对个别问题的表述,不无过激之处。最为人诟病的是,他们缺乏实际斗争的经验,对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见解幼稚,认定以文学作为载体宣传新思想新观念,以纯粹的学生运动为动力,便可以改变旧社会的面貌,并在此基础上自动生成新的政治制度。

不过,主要还是囿于传统的意识形态观——毕竟《新潮》先后的两位主编都走向了国民党阵营,论者对《新潮》的部分评价不够公正。如认为“五四”以后,《新潮》宣扬了不少资产阶级的反动学说,以大量的篇幅介绍杜威的实验主义就是一例。其实,1920年是“五四”新思潮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环,由于胡适的推波助澜,杜威倡导的实验主义哲学风靡一时,尤为青年学子非常爱慕,甚至连一批立志改造社会的激进青年也不例外。由周恩来所编辑的《天津学生联合会刊》的《发刊旨趣》中,就曾高唱:“现在世界的最新思潮是讲‘实验主义’”【41】。“五四”以后,《新潮》对政治运动日益冷漠,甚至采取贬斥的情绪,这在罗家伦的《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失败和将来应采取的方针》有所反映。但指责其为“等运动刚过,就立即暴露出背叛‘五四’精神的真面目”【42】,则嫌过分。考察一下“五四”以后青年学子的动向,便可以发现“鄙视政治”的思潮如洪水泛滥,在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眼里,政治运动成为“供野心家利用”,扰乱世界的“万恶之源”【43】。毛泽东在致友人的信函中也说:“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顾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44】

《新潮》是继《新青年》之后,“在这个时代中公开主张文学革命的第二个刊物”【45】。《新潮》在“伦理革命”中并没有简单地攻击个性自由传统的缺乏,而是探究个人不愿对自己命运负责的原因,发现了鲁迅、吴虞等先师未曾注意到的问题:服从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平静和安全感【46】。《新潮》曾探寻科学的世界观。创刊号上《人生问题发端》发表后,当即引起重大的社会反响。余裴山给《新潮》杂志写信说,“我们现在应该亟亟唤醒举国的青年,个个都有一种极高尚的纯洁的人生观念。就是应该如傅斯年所说的‘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47】 《新潮》还对学术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认为要讲究讲究治学门径、使用逻辑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提倡大胆的学术怀疑。美国学者微拉.施瓦支在著作中曾对此赞许道,新潮社成员重新提出了被儒学思想家们长期忽视的“怎样”学习的问题【48】。胡适在《中国文艺复兴的四重意义》一文中,也从一个老师的角度出发,对《新潮》赞誉道“表现甚为突出,编写皆佳”。【49>

新闻史上的《新潮》=历史上的《新潮》? 共有10页,您还有3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页次:7/10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