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新闻传播

新闻史上的《新潮》=历史上的《新潮》?

收录:2005-1-10  作者:吴麟  来源:www.ilf.cn  点击:2545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吴麟专辑

《新潮》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新闻史上基本都认为它主张全盘西化,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如在阐述《新青年》的缺点时,有过如下的论述:在《新青年》影响下出版的《新潮》月刊,认为中国思想界故步自封,“皆缘不辨西土文化之美隆”,甚至主张“极端的崇外,却未尝不可”。这种全盘西化的主张更是资产阶级形式主义表现的典型一例,在部分青年中产生了消极影响。【33】但通过对深入地分析,笔者认为《新潮》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并非如此泾渭分明;不过,如果不结合当时的背景、不仔细解读文本,他们的观点极易被误读。

以上引文中的“皆缘不辨西土文化之美隆”一语,来自《<新潮>发刊旨趣书》。因为“今试问当代思想之潮流如何?中国在此思想潮流中位置如何?国人正复茫然昧然,未辨天之高地之厚也”,作者认为“寻其所由,皆缘不辨西土文化之美隆如彼,又不察今日中国之学术枯槁如此,于人于己两无所知,因而不自觉其形秽”。【34】对此的分析,必须考虑到当时的背景——国势衰微,民族危亡。在社会急遽变革时,传统文明对社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显得更为鲜明刺眼。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越大,这种碰撞的争论就越激烈。由于缺乏对民族文化进行合理批判的从容时间,中国的启蒙知识分子往往把眼光滞留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对抗性上,提倡思想革命时过多地鼓吹西方思想。

“极端的崇外,却未尝不可”出自福傅斯年撰写的《答余裴山》一文。原文如此:“觉得欧洲的东西都是好的,固然是荒谬极了;但是极端的崇外,却未尝不可。人类文明的进化,都是有一步一步的阶级,西洋文化比起中国来,实在是先了一步,我们只是崇拜进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也是人类进步上的一个阶级,他们的文化,也是人类进步上的一个阶级;不过他们比我们更进一步,我们须得赶他……因为中国文化后一步,所以一百件事,就有九十九件比较的不如人,于是乎中西的问题,常常变成是非的问题了……我们对于西洋各种主义,当然要悉心辨别,一则看他对于西洋人的影响,再则看他对于中国人的情形:总是‘效果’为断,决不如张东荪先生骂我们崇拜外国偶像了。”【35】其中,诸如“极端的崇外,却未尝不可”,“一百件事,就有九十九件比较的不如人”等,如果不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是极易引起误解和争议的。其实,这段话有三个层次:一是认为西方文化处于比中国文化更高一级的发展阶段上,所以它比起中国文化来得更进步些。因为中国文化的落后,其他的事情自然会落后,所以常常会作出彼是此非的判断。二是并未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是要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而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用以改造中国的文化。三是认为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那些适合中国国情的东西来学习。据此,文中所持的言论虽然有些偏激;但对于破除封建礼教和守旧的观念,仍具有积极的作用。

实际上,对中西文化的认识评价,《新潮》成员自身也在不断深化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片面到中肯的过程。如1919年初,罗家伦在比较中西文化时,赞颂西方文学,贬斥中国文学,他声言:“我只知道学问艺术是人类大公的真理,只是有一个的。我不知道有什么国界的分别。”【36】3个月过后,他撰文说:“中国这次文学革命,乃是中国与世界文学接触的结果。文学进化史上不能免的阶级。”同时承认,对西方文学也应“分析研究”。【37】1920年5月,他致函友人表示:“我们很想东西洋文化接触之后,酝酿出一种新文化来。”【38】5个月后,在他的最后一篇学术论文中,罗家伦提出了“东西文明融合论”,认为“东西文明接触之后”,将会“产出一种世界的新文明”。但这种世界新文明“断然不是我们专门依赖东方思想可以生出来的”;应该提倡西方人研究东方文化,东方人研究西方文化,这样“将来第三文明的产生,乃是自然‘化学的’化合,断不是牵强的‘物理的’化合。”【39>

新闻史上的《新潮》=历史上的《新潮》? 共有10页,您还有4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页次:6/10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