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新闻传播

新闻史上的《新潮》=历史上的《新潮》?

收录:2005-1-10  作者:吴麟  来源:www.ilf.cn  点击:2543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吴麟专辑

综合以上4本著作对《新潮》的论述,新闻史是这样总结《新潮》的积极作用:其一,认为《新潮》的出版,扩大了《新青年》所发动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其二,有保留地肯定了《新潮》在反对封建伦理和封建文化中的贡献。但更多地是在强调其负面影响。如认为:《新潮》对产生封建道德、封建文化产生的根源缺乏清醒的认识。《新潮》在“五四”风暴来临之时,对政治斗争熟视无睹,未作反应。《新潮》在“五四”之前,出于标新趋时才宣扬社会主义等进步学说;“五四”以后逐步右倾,宣扬了不少资产阶级的反动学说。《新潮》主张极端地崇外,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根据对《新潮》上文章的研究和相关文献的阅读,笔者认为以上的评价存在偏颇之处:对其功绩介绍不详,肯定不够;对其的批评,则有扩大化、片面化之嫌。以下将通过梳理和分析《新潮》的基本内容,以此来证明笔者的观点。

二、探寻:对《新潮》的评价是否公正?

1918年10月13日,《新青年》编委重新组织后两个月,《每周评论》首次露面后不久,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等北大学生举行了筹建一个新的研究团体的首次筹备会议,商讨创办杂志的问题。首先他们对杂志的内容宗旨作了界定,即要有“(1)批评的精神;(2)科学的主义;(3)革新的文词。”【11】其次,他们商定了杂志的名称,按照罗家伦的提议,定其名为“新潮”,徐彦之则为其取英文名称日“The Renaissance”(意为“文艺复兴”),此与“新潮”之意正好相吻合。因为杂志的名称叫做“新潮”,所以他们的组织便叫“新潮社”。有论者认为,这是“共同的觉醒”——这些学生在被老师们作为中国希望的化身选拔出来以后,已对“空谈”感到厌倦,他们也同老师一样深信青年自身尚难配得上“新知识分子”的称呼,青年人必须比较具体地向社会显示他们具备的摆脱传统负担的能力。【12】在由傅斯年撰写的《<新潮>发刊旨趣书》中,首先阐明了创办《新潮》杂志的动机和目的。他说,今日的北京大学,已经“脱弃旧型入于轨道”,不再只是培养“一般社会服务之人”,而是以“培植学业”为目的,是“渐入世界潮流,欲为未来中国社会作之先导。”因此,虽然“同人等学业浅陋”,但“逢此转移之会,虽不敢以此弘业妄自负荷,要当竭尽思力,勉为一二分之赞助,一则以吾校真精神喻于国人,二则为将来之真学者鼓动兴趣。”其次,傅斯年提出了《新潮》杂志的四项责任:第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认为只有让国人明白四件事,即“今日世界文化至于何阶级”、“现代思潮本何趣向而行”、“中国情状去现代思潮辽阔之度如何”、“以何方术纳中国于思潮之轨”,并时刻将这四点记在心里,才可渐渐赶上世界文化的大潮。第二,批判现实社会且探寻改造社会的方法。他认为,中国社会仍是“二千年前之初民宗法社会,不适于今日”,这种社会“桎梏行为,宰割心性”,使得“生活意趣全无领略”,所以他们要“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第三,培养群众对于学术的兴趣。他认为,“群众对于学术无爱好心,其结果不特学术消沉而已,堕落民德为尤巨”,只有让群众重视学业,有真知灼见,才能避免“苟且之行”,“不为社会所征服”。第四,使青年学术摆脱旧的思想,观点的影响,铸造新的人格。他认为,以往“恶人模型,思想厉鬼,遍于国中”,且代代相传,最容易受害者是青年学生。因此,《新潮》要向他们讲述“修学立身的方法与途径”,“总期海内同学去遗传的科学思想,进于现世的科学思想;去主观的武断思想,进于客观的怀疑思想;为未来社会之人,不为现在社会之人;造成战胜社会之人,不为社会所战胜之人格。” 【13>

新闻史上的《新潮》=历史上的《新潮》? 共有10页,您还有8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页次:2/10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