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现代文学

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收录:2011-12-14  作者:温儒敏  来源:《文学评论》20072  点击:2908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温儒敏专辑

⑤这句话出自陈寅恪1929年所作《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⑥《思想史能否取替文学史》最初是笔者在南京大学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文章发表后曾引起一些讨论文章。有意思的是,4年后,《新华文摘》(2006年9期)重新转发上文,同时刊发另外几篇讨论的文章。其中如张光芒的《思想史是文学史的风骨》对拙文提出不同的观点。

⑦关于80年代的研究状况分析,笔者曾撰文《从学科史回顾八十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4期。

⑧文见《今天我们怎样关注鲁迅》(发表于2005年7月31日《解放日报》。

⑨王瑶先生在《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作于1989年,收《王瑶全集》第五卷17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等文中曾经一再强调新文学的特质就是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⑩张宝明:《问题意识:在思想史与文学史的交叉点上》,《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1)据钱中文《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理论的前景》(载《2001中国年度论文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称,一些美国学者对于中国学者在文化研究的背景下仍然关注审美研究表示不解。另,我曾于2005年夏就此向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的张旭东教授求教,张教授也认为往文化研究靠拢是美国许多大学文学系的一种趋向。

(12)特别是90年代中期严家炎先生领衔组织一批学者写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丛书”(一共10种,湖南教育出版社初版),价值在于探讨“地域文化”对文学生成的影响。这套书的文化研究还是偏重文学方面,和一般跳出文学的文化研究有所不同。

(13)当前有些文艺理论学者主要接受费瑟斯通等西方学者的影响,认为文学的时代已经终结,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类型已经逐渐退出社会审美生活,一些新的“泛审美”艺术,如电视连续剧、广告、图像、流行歌曲、网上游戏、mtv、ktv、乃至时装、健身,等等,已经取代了文学生活,因此文学研究必须转为文化研究,才能适应“审美日常生活化”。但也有些学者对此观点持怀疑和抵制态度,理由是这些现象的出现其实并未能也永远不可能“终结”文学生活,文学研究的边界不能无限位移。关于这种争论,可以参见童庆炳主持的专题讨论《文学理论的“越界”问题》,《河北学刊》2004年4期。

(14)栾梅健的《稿费制度的确立与职业作家的出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2期)、吴福辉的《作为文学(商品)生产的海派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4年1期)、刘纳的《创造社与泰东书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李今的《海派文化与都市文化》、陈方竟的《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等,都是这些方面取得的比较有影响的成果。

(15)姜涛的博士论文《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北大出版社2005年版)就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成功实例。

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共有13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尾页  页次:12/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