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中心与边界

收录:2008-7-24  作者:左东岭  来源:www.ilf.cn  点击:1434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左东岭专辑

但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构思与文采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留的认可的。就时代看汉代以前的人比较重视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而自从中唐以后,古文运动的兴起就是以批判骈体文为前提的,这一方面使文章从只讲究形式美的骈体文中解脱出来,从理论上讲更有利于抒情纪事,而且像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欧阳修、苏轼等人也的确创作出了不少审美品位很高的散文作品;但另一方面,古文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复兴古道,所以更强调政论与说教的载道功能,对文学特征有所忽视,从而减弱/文章的审美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六朝文学观的退化。在所有这些对文学的看法与理解中,我们究竟把哪一种作为最本质的东西呢?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者必须作出选择。在此,世界眼光将帮助我们进行选择。通过对西方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的了解,我们将认真思考属于文学自身的不可替代的特征,发现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自身属性。那么上述所说的审美性、想象力、文采、形象、意象,再加上个性情感与语言技巧等因素,就构成了文学的本质特征,或者说是文学研究的中心。我们不否认中国古代还有对文学的其他许多认识,并在某个时期占有突出的位置,但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而言,对于构成文学自身的独特价值而言,他们又毕竟不是最重要的。不过我们又不能忽视这些因素,忽视了这些因素,既不可能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完整面貌,也不利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与地域特征进行准确地把握。文学是一个无所不包的领域,如果抽掉了其中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要素,不仅会显得内涵贫乏,甚至连最重要的审美属性也将难以产生。我以为,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是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它就像一颗树,你能够看清其树干与枝叶,却并不能轻易弄清其根须究竟伸向何处。你可以说根须不是树,但没有根须却永远不可能长成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根本特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的共同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都是中国所独有并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观念,不弄清这些,就很难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因此,所谓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都是既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视野。我们所认定的中国古代文学的本质特征与中心位置,既是与世界相通的,又是在中同古代创作与批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中国古代文学所产生的各种复杂历史因素却又是独特的,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与探讨。所以,我们所说的回归中国本体并不是要完全回到中国古代人的认识水平与表达方式,而是以现代学者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从而达到既弄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原貌,又能为世界文学贡献自己的创作经验与理论成果。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杂文学观念及其在此观念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的主要线索,没有这些就无法建立各自的学科框架与知识谱系。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中心与边界 共有7页,您还有4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页次:3/7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