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从主要方面回顾了20世纪李白、杜甫研究情况,并从20世纪的政治与思想文化背景、学术自身发展规律、新的理论方法与传统诗学相结合、学术上重大突破与遭遇困难寻求出路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方面探讨了两家在研究上出现差异的根源,希望古代文学研究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关键词】 李杜研究 差异 根源
李白杜甫,并世齐名。后人对二家既有"李杜操持事略齐"(李商隐《漫成五首》其二) 的并尊,也往往有所比较,有所轩轾。千余年来,李杜二人已各自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的接受史,因而不仅李杜的创作可以比较,其历代接受和研究情况,也可以比较。尤其是20世纪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时段性特征,承前启后,吸收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走上了现代化的研究之路。总结这一时期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李杜研究情况,不仅对李杜研究自身,而且对认识近百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得失,推进其健康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 20世纪李杜生平研究与文集整理注释
(一)李白、杜甫生平研究
李白出生地 自宋至清,人们一直以为李白生于蜀中。李白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的《为宋中丞自荐表》称"年五十有七",据此推算,李白当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与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一家"神龙之始,逃归于蜀"、范传正《李公新墓碑序》说其家"神龙初,潜还广汉",中间相差五年,可见李白不可能生于蜀中。清代王琦虽看到了上述文献记载,但他怀疑"神龙"年号乃"神功"之讹,仍维持李白生于蜀中说。直至清末黄锡 编《李太白年谱》,均因袭前人旧说。
1926年李宜琛发表《李白的籍贯与生地》 (《晨报副刊》1926年5月10日) 一文,认为李白"不生于四川,而生于被流放的地方",并指明"是在碎叶"。1930年,冯承钧发表《唐代华化蕃胡考》 (《东方杂志》第27卷第17期) ,根据李阳冰序中李白先世"谪居条支"之说,认为李白"实生于大食"。1935年,陈寅恪发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 (《清华学报》第11卷第1期) ,亦认为"太白生于西域,不生于中国"。1936年3月及8月,胡怀琛发表《李太白的国籍问题》、《李太白通突厥文及其他》 (《逸经》第1期、第11期) 两篇文章,认为"李白先世所流寓的地方,疑是在 罗私城南面十余里的地方",西距素叶(即碎叶)八百五十里。1936年11月幽谷发表《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 (《逸经》第17期) ,支持胡怀琛的说法,认为李白早时家庭在碎叶。以上这些文章产生了很大影响,40年代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詹锳的《李白家世考异》(《国文月刊》第24期,1943年10日)即采用此说。
郭沫若于1971年出版《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更为深入地讨论李白出生地问题,认为唐代碎叶有两处:一在中亚,一在焉耆。断定李白"出生于中央亚细亚伊塞克湖西北的碎叶城",即今天的托克马克。郭说引起又一轮关于李白出生地的讨论,不少人肯定郭说或对郭说有所补充修正。多数皆采用碎叶说。
跟出生地相关的是李白的种族与家世问题。上引李宜琛、冯承钧、陈寅恪、胡怀琛、幽谷等人文章,在谈出生地的同时,即往往伴有李白可能出于突厥族家庭、其他胡族家庭或胡化家庭的推想猜测,至80、90年代,周勋初、葛景春等还从文化背景上对李白进行考察论述。他们的研究有两方面效应:根据李白不同于常人的思想爱好,立身行事,可以看出李白与西域文明的关系;而反之据李白出生地和家世等背景,又可以解释李白思想行为的一些特异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