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都把《聊斋志异》之“聊斋”理解为蒲松龄的书斋,但对其深层的含意似乎没有人进行研究。比如说,“聊斋”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它是蒲松龄的原创还是有所本?它和蒲松龄的创作有什么联系?它真的是蒲松龄的书斋吗?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文章。
一、“聊斋”的来源
“聊斋”的含义据蒲松龄的孙子蒲立德《跋》说:“‘聊斋’,其斋名也。”[1]但这个“聊斋”却不是蒲松龄的原创,而是有所本的。至晚在宋代邹浩的诗中已经出现。在其《道乡集》中有:
谢仲益惠兰(节录)
儿童见之喜欲颠,惊回午梦松江侧。起随斤斸聊斋前,面势栏干相并植。[2](P192)
思聊斋(节录)
泮宫聊尔耳,卒岁亦优游。昔已腾佳誉,今应属胜流。[2](P270)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元丰五年进士,官至直龙图阁,赠宝文阁学士,谥曰“忠”,但由于关于邹浩“聊斋”的文献不多,我们不能了解他的“聊斋”一些情况,比如,“聊斋”是邹浩的书斋还是其他地方?他的“聊斋”有何含义?这些都不得而知。
笔者发现除了宋代邹浩使用过“聊斋”外,明代谭贞默也曾经用“聊斋”为书斋名。谭贞默生于万历庚寅(1590),卒于康熙乙巳(1665年),字梁生,又字福征;号埽庵。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谭昌言为明万历年间进士。由于家境良好,谭贞默自幼受到很好的教育,于崇祯元年(1628年)考中进士。后来与其父一样,跻身官僚阶层,先后任工部虞衡司主事、大理寺寺副、太仆寺少卿,国子监司业兼祭酒[3]。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中记载了关于谭梁生“聊斋”的消息:
二十二日,为谭孟恂书“聊斋”二字扁,仍系语其后,云:涪翁云,白云青山,江湖湛然,可复有不足之叹邪?无不足之谓聊也。[4](P517)
“孟恂”当为谭梁生又一个号。在《槜李诗系》有友人题“聊斋”的诗。
题梁生湖上聊斋(节录)
聊斋并湖寺,鱼鸟亦高情。山似画中看,花从镜里生。[5](762)
又,在《古今禅藻集》中至少有11首题目标有“聊斋”的诗。兹录几首如下:
聊斋次韵(节录)契灵
门当垂柳径,居称逸人情。鹤听书声惯,鱼惊客影生。[6](P583)
为聊斋主人赋(节录)性
志士恃趋操,湖南系一瓢。紫竹花篱落,朱栏木板桥。[6](P584)
聊斋诗为谭梁生(节录)圆信
扫除蓬径延清壑,茅屋竹椽非世情。湖面香轻荷叶放,山腰澹去树烟生。[6](P612)
题谭梁生聊斋(四首选一)广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