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几种插图本《水浒传》及专门的《水浒传插图》的出版,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水浒传》版画插图研究的高潮。
1955年陈启明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水浒全传插图》所撰写的《前言》是一篇全面研究《水浒传》插图艺术的重要论文。陈先生对现存各种版本的《水浒》插图进行了认真考证,将他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书中的插图,另一类是专门的《水浒》插图。前一类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根据《水浒》回目作的插图,如天都外臣序本《忠义水浒传》、万历间新安黄城之刻本《忠义水浒传》、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袁无涯刻本《忠义水浒全传》、崇祯间《精镌合刻三国水浒全传》、康熙间芥子园刻本《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这些版本的插图除了杨定见序本是一百二十幅插图,其余都只有一百幅左右。二是依据故事发展作的图文对照,有连续性,类似于连环画。如万历间余氏双峰堂刻本《水浒志传评林》、崇祯间富沙刘兴我刊本《全像水浒志传》、雄飞馆刊本《英雄谱本水浒传》等,它们的插图数量多寡不等,多的千余幅,少的也有百余幅;第二类是一些专门的《水浒》人物插图,最突出的是杜堇、陈洪绶等人的作品。⑧这样的宏观分类很有必要,它使我们对《水浒传》传播史上纷纭复杂的插图问题有了一个大致的、比较清晰的认识,也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
这一时期对于《水浒传》插图的研究一般注意到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批评是普遍采用的理论方法。在评论思想性时,“人民性”是一个根本标准;在艺术分析方面,“现实主义”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如傅扬评《水浒全传插图》就认为:“表现了梁山英雄人物不同的阶级出身,不同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和精神面貌”。“从表现方法上看,插图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是很明显的。”⑨带有明显的社会学批评色彩。
傅扬特别关注《水浒全传插图》人物性格刻画的成功,并以宋江、吴用两人为例,认为“它创造了梁山革命领袖宋江的形象,恢宏大度,镇定深涵,俨然具有革命领袖的气质。军师吴用,机警沉着,从容稳定,不失其书生本色,但又流露出英雄气概。那种指挥若定的神情,表现出中古时期农民革命运动当中谋略家的风度。” 并指出它们是从当时历史环境中若干人物的形象概括出来的、具有时代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点。 ⑩这种评价视角很明显是受到当时流行的艺术典型理论的影响。
傅扬的文章还分析了《水浒全传插图》构图艺术特点。指出插图作者善于利用人物动作弥补表现全景时细节刻划的不足。同时对于《水浒全传插图》的喜剧性讽刺手法、细节刻画、 环境描写、画面的诗意美等方面的创新也都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