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古代文学[专题]水浒传

《水浒传》版画插图研究述略

收录:2010-3-6  作者:刘天振  来源:《水浒争鸣》第十辑,崇文书局2008年10月。  点击:3191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刘天振专辑、或者水浒传专题

到了清朝江山已趋稳固的康熙时代,画家刘源则站在封建卫道士立场对陈老莲作《水浒叶子》表示不解,并流露惋惜、责备之意。其《<凌烟阁功臣图>叙》云:“精墨妙笔,不以表著忠良,而愿有取于绿林之豪客,则何为者也?”当然这也可以从另一方面验证老莲“精墨妙笔”绘《水浒》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在时局危难的清末,又有人借陈老莲作《水浒叶子》寄托自己的社会和人格理想。清廷重臣翁同和《瓶庐诗稿》中有18首咏老莲画的诗,其《题水浒叶子》二首有“陈生妙具屠龙手,欲写江湖伏莽图”,“陈生饿死臣温饱,一样疏狂淡荡人”等诗句。

总之,明清时期文人对陈老莲《水浒叶子》的评价虽多是对其艺术成就的赞美,但笼统而简略,缺乏对于老莲画艺的理性分析,譬如对老莲人物画的构图技法、艺术风格关注很少,且不同程度地忽略了老莲《水浒叶子》与原著内容的关系。

杜堇的《水浒全图》也是明清人讨论的一个热点。杜堇,明代画家,本姓陆,后改姓杜,号柽居、古狂,江苏丹徒人,“成化中举进士不第”。(《明画录》)所画《水浒全图》有图五十四幅,每幅二人,绘梁山一百单八将。清末刘晚荣《水浒图序》赞叹道:“元罗贯中先生因《宋史》……遂演为《水浒传》,以写其胸中磊落之气。……不谓阅一沧桑,又得明杜先生堇为之补图,其技如飞卫之射,视虮子如车轮,神妙出罗传之外。……披览之下,觉英风义概,奕奕如生,令人不可迫视,洵足与罗书并传矣。”从“足与罗书并传”的评价足可看出刘晚荣对小说插图地位的自觉肯定。

《水浒传》插图的一个重要传统是,有象有赞,相互发明,并与文本故事相互叠印,从而渐进加深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因而有些研究者在关注图象的同时也颇为重视赞语的价值。郑振铎先生说:“盖画家与木刻家固若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倚为用者也。”⑤近人蒋瑞藻对陈老莲、杜堇二人《水浒图》的评论不仅着眼其画艺之高超,更赞其赞语之精妙。蒋氏《小说枝谈》卷上云:“近见醉耕堂本《水浒传》(清初本),所有出象(按醉耕堂本名曰《出象水浒传》),均题‘陈章侯画’。自宋江至徐宁,凡四十人,须眉生动,象各有赞。”并列举鲁智深、扈三娘柴近等人的赞语,称为“均敏妙可诵”。⑥他在《缺名笔记》中评杜堇《水浒图》:“杜堇所绘之象……百八人各有特殊姿态,英风义概,奕奕如生。象各有赞……”并选录关胜、鲁智深、武松等人的赞语,从不同角度进行赞美。如引扈三娘赞语:“罔谈其短,靡恃己长;天壤之间,乃有王郎。”蒋氏赞叹道:“天造地设,巧不可阶。真是滑稽之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现代意义上古代版画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迅、郑振铎等人。他们工作的重点是对中国古代版画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对中国古代版画发展史进行梳理、建构,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版画家的作品进行价值评估。从宏观上对中国木刻版画的审美价值给予评价,从理论上唤起国人对这笔民族遗产的重视。如鲁迅于序、跋、书信中发表了许多关于版画理论的精辟论述,他在《南腔北调集》中指出:“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学之所不及,所以是一种宣传画。”郑振铎先生致力于古代版画作品的收集更是不遗余力,他编印的《中国版画史图录》于1940年出版,收录包括《水浒传》插图在内的古代版画作品1700余幅。郑先生对小说、戏曲插图尤其珍视,他在《劫中得书记》中生动记叙了自己几经周折获得陈老莲《水浒叶子》木刻原本⑦的那种如获珍宝、欣喜若狂的心情:“诚是宗子(张岱)所谓‘使宋江兄弟复睹汉官威仪’之作,……细细翻阅,不忍释手……须眉毕现,目睛皆若有光射出纸面。”以五十金买回,“持书而归,喜悦无艺。胸膈不饭饱满,陶醉若饮醴酒。求之二十载,而获之一旦,诚堪自庆也。”他们虽然对包括《水浒传》在内的小说插图论述并不太多,但其在文献整理、理论倡导方面的开启之功实在很大,对五、六十年代古代版画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水浒传》版画插图研究述略 共有8页,您还有5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页次:3/8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