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版画插图研究述略
刘天振
摘要:
《水浒传》众多版本中的插图风格各异、异彩纷呈,它们作为《水浒传》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曾对《水浒传》的阅读与传播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明清以至当代不断有人发表对于《水浒传》绣像插图的评论,并且出现过几次评论高潮和几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对这些评论进行回顾、反思,总结得失,不仅对《水浒传》研究本身,而且对中国版画史研究都会大有裨益。
关键词:
水浒传;版画插图;研究;回顾
中国古籍向来重视插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明清小说更几乎是无书不图①。插图既是附着性艺术,受文本规定内容的制约,但它又不是对作品内容的简单图解,而是一种再创造,所以又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在古小说版画中,《水浒》插图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浒传》众多版本中的插图风格各异、异彩纷呈,它们作为《水浒传》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曾对《水浒传》的阅读与传播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没有人推算过在《水浒传》传播史上插图艺术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尤其对那些中等水平以下的读者来说,有时与其说他们喜欢小说的文字,毋宁说他们更喜欢书中的绣像插图。因此明清以来以至今日也不断有人发表对于《水浒传》绣像插图的评论,并且出现过几次评论高潮和几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对这些评论进行回顾、反思,总结得失,不仅对《水浒传》研究本身,而且对中国版画史研究都会大有裨益。然而在学界,无论是治《水浒传》研究史者还是治中国版画史者都很少有人触及这一方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本文拟对《水浒》插图研究历史做一简要述评,以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兴趣,并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得以深入。
现知最早为宋江等人画像的可能要推南宋人高如、李嵩②,最早为之作赞语的要算龚圣与。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上引龚圣与《宋江三十六赞》记载:“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以未见信书载事实,不敢轻为。”高、李二人都是南宋宫廷画院待诏(光宗、宁宗、理宗三朝),“传写”即今日绘画之意。龚开,字圣与,南宋遗民,善画人物,又喜题赞。可见早在宋江故事处于“街谈巷语”时期的南宋,就已经有著名画家为他们画像、著名文人为题赞了。从当时“士大夫亦不见黜”的影响来看,高、李二人所画宋江三十六人像应是相当成功的。尽管这些画像已佚,且龚氏赞语只是就宋江三十六人绰号着笔,所传信息有限,但却为明清人的《水浒》插图与题赞开了先河。
明清时期对《水浒传》插图的研究,见诸文献、最值得注意的两种现象:一是对袁无涯刻本《忠义水浒全传》的研究,二是对陈老莲《水浒叶子》的评论。
嘉靖以前的《水浒传》刻本既不可见,其有无插图也就不可知晓。明万历至崇祯是中国木刻版画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恰好是《水浒传》刻本最夥、版本演变最关键的时期。所刻各本几乎都有插图,尽管数量不等、质量优劣不一。这些争奇斗艳的插图不仅是各版本争夺读者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它们本身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因此,插图艺术自然引起编刊者和读者的重视,所发表的对于插图的评论散见于各版本的序跋、发凡,以及文人的笔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