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遗产:财富和包袱
诗经学在中国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经历汉学、宋学、清代新汉学和“五四”以后现代诗经学等发展时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每个时代的诗经学都是在其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传统学术的继承、革新和发展。
“五四”以前的传统诗经学,主要表现形式是传、序、笺、疏之学,它是封建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及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产物,总括地可分为训诂、考证、义理三类内容。
训诂,是训释词语以及疏解章句,以训释为中心,发展了训诂、文字、音韵、校勘之学,称《诗经》小学,名家辈出。
考证,是对名物、典章制度、历史地理和有关内容的考据,版本、辑佚等学术也可以归于其中。考证学由宋至清,迄乾嘉学派达于全盛,有许多宝贵的成果,也有一些烦琐无用的考据。
义理,是通过诗旨和内容的阐析发挥伦理道德思想,它们是封建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仍可以作为思想史、文化史的资料;也有一些关于诗经学基本问题的论说,如关于《诗经》的编订、流传、时代、地域、诗序、体制等等,至今仍是诗经学的传统课题。
总的来看,《诗经》的艺术研究比较少,在疏讲中有一些点评,而在文学家的其他著作和诗话、文论中有不少论述。
现在能够见到的古人诗经学的著述约五百多部,还不包括大量的散见于经、史、子、集和晚清以来各种著述与期刊的论述和资料,这是一大笔十分丰富的遗产。
这一大笔遗产,是我们的财富,又是我们的包袱。说它是财富,因为它们是两千多年历代古人精神劳动的结晶,正是一代代人以毕生之力的探索,才使我们今天能够读懂这部古籍;如果没有古人呕心沥血所作出的训诂、考据、论证,《诗经》在我们面前只是一串串难以理解的文字符号;前人的范围广泛的论证,为我们打下了深入研究的基础,准备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说它是包袱,因为前人的研究,毕竟受他们时代社会思潮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制约,难免谬误、不足和伪托。所以,在这一大笔遗产中,金玉和瓦砾、真理和荒谬、正确和错误、真实和伪冒,错杂在一起,清理精华和糟粕,并加以正确地利用,确实要用很大的力量。如果不加辨析,以伪为真,以误为正,研究就会陷入迷途。
“五四”以后的现代诗经学,首先是继承这样的一大笔遗产,而且,按时代的要求,必然要进行大变革。
二、现代诗经学开拓者的脚步
“五四”先驱者们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批判封建经学,当时几乎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他们提倡科学理论,开展自由研究,解放思想,破旧立新。在《诗经》研究领域,他们胜利地完成了由观念到方法的革新,开拓并发展了现代诗经学。
从1919到1949年的30年时间内,现代诗经学取得以下主要成绩:
一、“五四”先驱者们,基本上在《诗经》研究中批倒了封建经学思想,恢复了《诗经》的本来面目。这次的大批判针对以附会曲解方式强加给《诗经》的封建说教,解放了思想,开拓了自由研究之路。学者们认识一致地重新确定了它的真正价值,第一,《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重要的文学艺术价值;第二,《诗经》保留了丰富的上古社会史料、文化史料、博物学史料,真实而可信,具有宝贵的历史学史料价值;第三,《诗经》的语言是先秦规范化的汉语代表,是研究上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及其发展演变的不可缺少的资料,具有语言学的价值。这一新观念,为知识界所普遍接受而成为共识,从而使诗经学发生本质的变化:由宣扬封建教化的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变为现代人文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诗经》研究从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其研究目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