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当代文学[专题]军旅文学

军旅小说审美变革三十年述略

收录:2008-11-27  作者:黄献国  来源:中国作家网  点击:2036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中国当代军事文学自新中国诞生至今,将要走过60年的发展历程了。作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以土地革命和反帝反封建为背景的“革命文学”,从解放区文学开始,就遵循服务于“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的文化旨向。新中国建立以后,军事文学是前17年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主义旗帜,诞生了许多深深影响过一代人的名篇佳作。军旅小说也就成为中国革命独特社会历史文化的题材样式,经久不衰,却也艰难行进,去日留痕。当时间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伴随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军事文学以中短篇小说为代表,率先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审美变革的尖兵。从此,开辟了军事文学小说审美的30年繁荣与寂寞行进的新里程。

一、思想解放的“爆炸”效应,引发军事文学的审美“觉醒”。

回归文学艺术审美觉醒的当代军事文学,迅速觉悟和敏感反应的是军旅作家徐怀中,他的《西线轶事》一改军事文学概念化模式,以新鲜而富于审美意味的崭新风格,描述一代新人在军营和社会的围墙下,寻找现代化的思想出路。接着,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引爆南线边境战争的人性和道德引信,在新时期的审美思索中,寻找战争中人性的拷问和人格道德追寻。这两部作品,在那个年代,深深震撼了军事文学的心灵,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痴迷和热爱,一大批地方和军旅青年作家迅速崛起并崭露头角,他们经历十年动乱,对于命运和人生社会体验,有着历史赋予的独特文学基因,在时代的潮头,投身军事文学写作,产生了《最后一个军礼》(方南江、李荃)、《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山上山下》(宋学武)、《射天狼》、《第三只眼》和《炮群》(朱苏进)、《三角梅》(王中才)、《啊,索伦河谷的枪声》(刘兆林)、《天山深处的大兵》(李斌奎)、《兵车行》(唐栋)、《大冰河》(乔良)、《彩色鸟在哪里飞徊?》(海波)、《雷场相思树》和《马蹄声碎》(江奇涛)、《汉家女》(周大新)、《白纸船》(张波)、《染坊之子》(苗长水)、《那一仗留下一个守墓人》(李镜)等。这些作品,得益于时代赋予的审美激情和理性思考,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把战争和军人放在崭新文学视野加以审美创造,深刻改变了过往军事文学图解主题的概念化倾向,深刻反映了时代变革,在军事文学领域出现的亮丽图景,推动军事文学的空前繁荣。

时代的基因,是新时期当代中国文学繁荣与演进的重要根源。党的文艺政策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新人成长,注入了新鲜的创作激情和时代元素。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大学共同创办了青年作家讲习所;解放军总政治部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办了文学系,首期军队青年作家40余人,分别在两个学府开始了中外文学的系统深造和军事文学创作的集团冲锋。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外来文学的冲击、影响,军队作家开始在自己文化深层领域开掘历史和文学的根系。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创作出产生巨大影响的《红高粱》,乔良则在鲁迅文学院发表了《灵旗》。我以为,这两部作品,才是最早的“寻根文学”代表作。他们在军事文学领域,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里,寻找百年欺辱和民族压抑形态的战争文学根系和艺术表现灵性,重拾以新的目光,审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穿越抗日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揭示审美史观的深刻内涵,创造了军事文学新的审美语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甚至世界影响。无论后来的人们如何评价这两部作品,去日留痕,经久不衰,就是最好的论证。

军旅小说审美变革三十年述略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军旅小说审美变革三十年述略》点评。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军旅小说审美变革三十年述略》点赞!
精彩图文
《诗品笺注》
《诗品笺注》…
京剧《黛诺》
京剧《黛诺》…
沂蒙颂
沂蒙颂
中国古代灵异报恩小说的文化学分析
中国古代灵异…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选
20世纪中国…
台湾地区出版业发展的现况\问题及启示
台湾地区出版…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