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书目文献

《中国基本古籍库》初感受

收录:2011-12-20  作者:陈尚君  来源:《东方早报》2009-8-9  点击:1301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陈尚君专辑

最不可理解的是,《古籍库》所收书,几乎全部将原书的序跋删去,不作保留。甚至连所附可作备检的版本影像,这部分好像也作了删除。比如我手边有与《古籍库》所据一样的版本,以《四部丛刊》来说,杜牧《樊川文集》卷首有裴延翰序,黄滔《黄御史集》卷首有洪迈序,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首有杨嗣复序,殷璠《河岳英灵集》卷首有自序,都没有保存。其他版本如《续古逸丛书》本《杜工部集》卷首有王洙《杜工部集记》,另《资治通鉴》首有神宗序,末附司马光进表,《通典》有杜佑进表和李翰序,也都删掉了。以上书序对于研究之重要,我想不必作更多的说明了。我偶然查检一些书而对此感到意外,再随机抽检上百种书以后,发现这居然是全部《古籍库》贯彻始终的体例时,不能不对此感到遗憾。不了解制作者这样处理的原因是什么,是觉得古人著作的所有序跋,都如同现在一些场面的领导题词或名人捧场般没有价值,还是觉得《古籍库》的目的仅是供一般读者随意阅读,不准备作为研究者参考的文本?似乎很难找到可以解释的合适理由。以前所见《四库全书》或《四部丛刊》全文检索,似乎都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

就古籍数码全文的录入准确性来说,由于所涉古籍数量巨大,各书的录文质量也因原本文字的规范清晰与否而颇有出入。就我个人的接触来说,最初的印象还是相当欣悦,觉得录文准确在预期以上。比较困惑的是最常用的“面”字,包括“东面”、“南面”、“面对”等,几乎很少例外地全部作“麵”,以致不断可以见到“東麵”、“南麵”、“麵對”等。检阅稍多,逐渐发现某些书或某些卷次录文错误颇多。试以宋本《杜工部集》前三卷中一些几乎家喻户晓的名篇为例(引文中加括号注出正字)。有些属于录误,如《北征》:“學母無不爲,曉樁(粧)隨手抹。”《洗兵马》:“成王功大心轉小,郭柏(相)謀深古來少。”更多的则属在繁简互换中造成的错误,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李邕求識麵(面),王翰願葡(卜)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幹(干)謁。”“吾寧舍一哀,裏(里)巷亦嗚咽。”《北征》:“坡陀望鄜畤,巖穀(谷)互出沒。” “問事競輓須(挽鬚),誰能即嗔喝。” “見耶背麵(面)啼,垢膩腳不襪。” “瘦妻麵複(面復)光,癡女頭自櫛。” 《赠卫八处士》:“主稱會麵(面)難,一舉累十觴。”《偪仄行赠毕耀》:“速宜相就飲一鬥(斗),恰有三百青銅錢。” 《饮中八仙歌》:“李白一鬥(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兵车行》在短短十句中就有四字误录:“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咸)陽橋。牽衣頓足欄道哭,哭聲直上幹(干)雲霄。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裏(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繁简体转换由于当年在设计文字改革方案时,不少繁字改简字利用了本来不是同一字的同音字,造成今日电子文本转换中的困惑。估计文本输入的实际操作者是一些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工人,最后也没有经过具有识字能力的专业人员校核,因此留下很多遗憾。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即前引网站介绍称 “字体转换:可实现文字的繁简、大小、粗细及色彩的自由转换”。其中文字的大小、粗细、色彩的自由转换,在技术上当然早已解决,但繁简要自由转换,就目前来说,似乎还没有技术手段保证不错。(为示例方便,本节引文保留繁体字)

《中国基本古籍库》初感受 共有4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尾页  页次:3/4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