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书目文献

论上古动物图画及其相关文献

收录:2011-12-20  作者:过常宝  来源:《文艺研究》2007年第6期  点击:2013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过常宝专辑

《世本·作篇》说“史皇作图,仓颉作书”,史皇和仓颉都是黄帝的臣子,这虽然是传说,但可知古人亦认为图画文献起源甚早,并且与文字文献一样重要。而最早的图画主要是动物及其变形图案,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图画是刻绘在山崖石壁和青铜器上的,也是以动物及其变形图案为主,它们都具有巫术、宗教的功能。图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对先秦文献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山海经》和《天问》就是两种以图画为依据的文字文献,离开了图画我们很难考索这两种文献的文化功能。

关于图画文献,我们先从有文献记载的“铸鼎象物”谈起。鼎在商周时期主要是用于祭祀的,其形制较大,制作不易,所以又被看作是王室宗庙重器,并继而成为族权和政权的象征。传说鼎之最古且最尊贵者为“九鼎”。《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王孙满对“九鼎”的创设和功能的一段解释: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夏代云云,自然不可看实。但这一段话透露出,古代铸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刻绘记录“百物”的。所谓“物”,王国维释其本意为“杂色牛”①,是一种神怪之物。《左传·庄公三十二年》云:“以其物享焉,其至之日,亦其物也。”所说的亦是神怪。《周礼·春官·神仕》有“致地示物鬽”之语,鬽同魅,郑玄注曰:“百物之神曰鬽。”上古鬼神难分,统以物怪称之。《史记·天官书》云:“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史记·封禅书》多处云“物”皆神怪之意。如“依物怪,欲以致诸侯”,“(李少君)能使物却老……言于上曰:‘祠灶则致物’”,“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等等。钱钟书也认为“物”与鬼通②。那么,王孙满所谓百姓所必须知道的“神奸”,以及要躲避的“不若”和“螭魅罔两”,与九鼎上所刻绘的“百物”,指的都是同一类东西。如此说来,王孙满所谓“铸鼎象物”就是在九鼎上刻绘“螭魅罔两”等“神奸”图形。

除鼎外,其他稍大型的青铜器皿往往也都是宗庙祭器,这些青铜器上所刻绘的动物图形,也与“铸鼎象物”的文化功能相同。现存青铜器上所刻的动物形图纹,被人们统称为饕餮,或者称为“兽面纹”。饕餮之名源于《吕氏春秋·先识览》的一段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服虔引《神异经》注《左传》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春秋左传注疏·文公十八年》)据此,饕餮应是某一种恐怖的怪物。除饕餮外,《吕氏春秋》还提到“周鼎著象”(《审分览》)、“周鼎著鼠,令马履之”(《恃君览》)等,南朝虞荔《鼎录》描述了汉代元鼎元年汾阳出土之鼎云:“四面蛟龙……三足马蹄,刻山云奇怪之象,纪灵图未然之状。”宋人收集古鼎颇多,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记载周鼎动物纹饰有“三面各为夔龙”者,亦有刻划“足象蜼形,上为鼻,下为尾,高而且长”者,还有牛鼎、羊鼎、豕鼎等。张光直在青铜器上指认出来的怪形兽尚有:“肥遗”,其形亦为兽面;“夔”,其形如龙,一足,还有“龙”、“虬”等③。朱凤翰将古代青铜器动物类纹饰分为八种四十四小类④,而段勇分为兽面纹、夔龙纹和神鸟纹三类,每类下又细分为多种形式,如牛角类兽面纹、羊角类兽面纹、豕耳类兽面纹、变异类兽面纹等⑤。类型是现代人的观念,古人多具体思维,因此可以推想,现代人所谓几个类型,在商周时代则有可能是数十、数百种或更多的具体的物怪。由上可见,上古“九鼎”铸“百物”在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论上古动物图画及其相关文献 共有7页,您还有6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7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论上古动物图画及其相关文献》点评。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论上古动物图画及其相关文献》点赞!
精彩图文
鲁迅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
石钟山散考——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八
石钟山散考—…
赫哲族文学
赫哲族文学
传教士汉文小说研究
传教士汉文小…
盛唐“齐梁体”诗及相关问题考论
盛唐“齐梁体…
《姜白石詞箋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姜白石詞箋…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