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书目文献

评校点本《古今姓氏书辨证》

收录:2011-12-20  作者:陈尚君  来源: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7年第3期总第433期  点击:1761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陈尚君专辑

整理本的一个重大缺漏,是没有保存宋本卷四“国姓”下所存之《宗正寺皇族谱》。此谱以图谱的方式记录北宋赵氏皇族的谱系,很有价值。校点者在附录六《残宋本韵目》下加注云:“卷第四《国姓》、《诸郡赵氏》以及《宗正寺皇族谱》,补入四库本第二十五卷赵姓。”可知曾作安排。可能是付印时因为图表难以排版而删去。但就全书来说,出版社为确保出书质量所做的努力处处可见,作为地方非专业出版社来说,是不易达到的水平。

以上所述缺憾,都还是细节的问题,我觉得特别应该提出的有以下两点。

其一,今本邓书是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了解原书文字在《永乐大典》中的保存状况,并进而分析清辑本的学术质量,是整理本书一项特别值得注意的工作。《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今存仅八百多卷,仅占原书三分之一弱。其中存邓书原文,仅众、诗、郎、仓、成、游、古、冀、辅、湛、沐、甪、逯、伏、乞伏、一、乙、席十八则。其中可以补清辑本漏辑的佚文一则:“仓英,汉江夏太守。因官居焉,遂为江夏人。”见卷7518。可以发现许多清辑本任意删改原文的地方。依据残宋本校勘记,可以知道邓氏原书凡叙述到本朝事时,均称“皇朝”,清辑本一律作“宋朝”。据《大典》则知已经部分作了此类改动,如卷10889称“宋朝岭外人古成之”即是,但更多的则是清人所改,如《大典》20309作“皇朝沂州儒生乙恕”,清辑本改“皇朝”为“宋”。如乙姓下,《大典》卷20309有“大鸿胪乙归,扬威将军乙爱,望出襄阳。《姓纂》曰:成汤字太乙,支孙以为氏。河南乙氏,乙弗氏改焉”一节,清辑本抄漏,钱氏据宋残本补出。又如邓名世凡表达个人意见时,多加“名世曰”以作区别,而辑本删去颇多,《大典》卷909诗姓和卷409众姓都有此例,钱氏指出更多。成姓,《大典》卷8024作“汉成雄,居上谷县。羡,后周常山公”。清辑本误“县”为“孙”,作“汉成雄,居上谷。孙羡,后周常山公”。从汉到后周达三五百年,何得为祖孙,惜校点本未据改。再如伏姓,《大典》卷19784作“湛生隆”,无法与后文之“翕生光”相接。清辑本作“湛生隆翕咸”,“翕”字殆据下文及《后汉书·伏湛传》补,是恰当的,但“咸”字则未详所据。校点者加按“疑为衍文”(540页),可惜未据《大典》删去。再如甪姓,《大典》卷19743所引,与清辑本比较,异文达六七处之多。其中有辑者任意加字的,如“谓之蛇”作“谓之为蛇”,也有录误者,如“一与屋叶”作“一与辱叶”,其实屋、辱分属不同韵部,“一与足叶”作“三与足叶”,则致文意不畅,“角于斛”,残宋本同,清辑本则作“角音斛”。此姓末“嶽,虞欲切。后汉有甪若叔”十字,《大典》和残宋本均无,不知清辑本据何辑出(均见538页)。

其二,本书以四库本为底本的整理方式,与我在前文所提出的“据钱氏录出的宋本目录,将清辑各条重新编次”,以求“大致恢复原书的面貌”的整理方案,是完全不同的。王氏《前言》云:“比较《辨证》以上诸版本,残宋本最为原始,但残缺过甚,且今已无由得见,实难据为底本。”这是基于古籍整理一般规范的认识,当然无可非议。但作为四库辑佚书的整理,在能够得知宋本原貌的大量珍贵线索,有机会最大可能地恢复原本的情况下,却未能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仍维持清辑本的面貌,不能不认为是十分遗憾的选择。

评校点本《古今姓氏书辨证》 共有4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尾页  页次:3/4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