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书目文献[专题]《论语》研究

“他者”语境中的孔子形象

收录:2011-12-20  作者:江怡  来源:www.ilf.cn  点击:1164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江怡专辑、或者《论语》研究专题

在作者看来,要获得自己在思想文化上的认同,我们既不能完全回到历史,从博物馆文化中寻求自我满足的快乐,更不能彻底抛弃历史,把自身文化融入虚无缥缈的“世界大同”之中;相反,我们只有把孔子作为一个

我们熟悉的“他者”,在思想上欢迎这样一个“他者”的到来,认真聆听这个“他者”的教诲,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论语》的“微言大义”。

“孔子何许人也?”,这个看起来“多余的”问题却引发了当代国人的诸多回答。虽然翻阅《史记》、《春秋》便可略知孔子生平事迹,然而,今人了解孔子其人,特别是他的思想论述,却主要通过《论语》这部“旷世之书”。由此,如何解读《论语》自然就成为当今国人认识孔子的重要途径。国内当下“国学热”中的“重读《论语》”浪潮,表面上看是国人回归传统心态的集体无意识表现,但在思想深处,却反映出我们对历史理解的浅薄和对经典文献阅读的匮乏:以“戏说历史”的方式解释孔子生活的时代,这本身就是对历史的无知和亵渎;而以“六经注我”的方式诠释经典文献,也终将失去我们对这些经典意义的任何可能的还原。在时下流传的各种重读《论语》的著作中,伍晓明的《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可谓独树一帜,阅后令人耳目一新,因为在他的重读中,我们看到了鲜为人知的另一个孔子的形象。

该书写作于2001年,出版于2003年,在时间上远早于时下盛行的其他解读版本。不仅如此,该书的写作本身完全不是为了满足当今普通国人的心理需求,也不是为了寻求对历史的考证说明,而是为了探究,在世界文化逐渐进入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获得自己在思想文化上的认同。在作者看来,要获得这样的认同,我们既不能完全回到历史,从博物馆文化中寻求自我满足的快乐,更不能彻底抛弃历史,把自身文化融入虚无缥缈的“世界大同”之中;相反,我们只有把孔子作为一个我们熟悉的“他者”,在思想上欢迎这样一个“他者”的到来,认真聆听这个“他者”的教诲,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论语》的“微言大义”。用作者的话说,这是我们对自身历史传统的一种“无可推卸的伦理责任”。

从“他者”的述说到无法回避的“伦理责任”,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作者深受当代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思想的影响。的确,正如作者所言,从他者的问题角度重读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来自另一个他者的启发:这个启发就是,“与另一个人的关系,与他者的关系,才是哲学所应当关注的最根本问题”;而那另一个他者,正是列维纳斯。这样,我们就面临着双重的“他者”:只有把孔子理解为一个“他者”,我们才能真正进入孔子的思想世界,《论语》也才能成为一个意义时刻敞开的文本;但另一方面,当我们把孔子理解为一个“他者”,同时也就把我们自己作为孔子的“他者”呈现在《论语》面前,这样,我们对《论语》的任何解读都是“他者”对“他者”的对话方式。在这种“他者”的语境中,我们看到的就是另一种孔子的形象:《论语》借“孔子”之名向后人描绘了一个孜孜以求、终身不悔的“苦行僧式”的“殉道者”;而后人的阅读则揭示了一个诲人不倦、微言大义的“仁者式”的“问答者”。这样,作者在书中的任务就是要向我们表明,《论语》的一切秘密都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只有弄清了孔子的论说方式,我们才有可能把握孔子试图表达的思想。

全书从解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著名表述入手,认为其中那个“暧昧的”连词“而”字向我们透露了孔子内心的思想情结,即“推人及己”,而不是“推己及人”。因为“推己及人”仅仅是一个单向的运动,但孔子这里所用的“而”字则既非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也非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单纯条件关系,而是“己”与“人”的某种相互“依存”或者互为“因果”的共时发生。这就是说,“己”与“人”正是通过这个无法准确翻译的“而”字而作为自己同时“站立”,“面对”对方,成为真正的伦理存在。“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既不可能谈论一个绝对先于人之己,也不可能谈论一个绝对先于己之人”。(第62页)“推人及己”不是“先”“人”“后”“己”,而是自己因他人的存在而存在;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是同时的,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却是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才得以实现的,或者说,只有认识了他人,我们才能认识自己。作者把“己”与“人”的这种关系解释为“间性”,这种“间性”就是“仁”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他说:“仁只能实现和存在于由‘己欲立而立人’的那个‘而’字所暗示的人我之间的那一‘间’,那个立己与立人之间,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就作为一个微妙的‘间’而(被)‘实现’。”(第67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仁”的出现和存在是以他者的存在为前提的,而无论是《中庸》中的“成己,仁也”,还是《孟子》中的“仁者,人也”,都表达的是孔子对他者首要性的肯定。所以,作者感叹道,“仁作为仁,作为人我之间的问,要求每一个我都必须首先从根本上尊重他者。尊重他者是仁的要求,而仁的要求始终是一个必然来到每一个我之上的要求,是对每一个我的要求,是一个只能‘从我做起’的要求。”(第82-83页)

“他者”语境中的孔子形象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他者”语境中的孔子形象》点评。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他者”语境中的孔子形象》点赞!
精彩图文
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
六朝笔记小说…
壮观的王宫,高的的崖碑
壮观的王宫,…
瑶族文学
瑶族文学
白剧《望夫云》
白剧《望夫云…
一个自由的漂泊灵魂
一个自由的漂…
薛涛故居现地考——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十三
薛涛故居现地…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