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互著、别裁法和表格式著录的发明和应用
互著、别裁,即今天的所谓的互见著录和分析著录,在当代编目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文献著录有力的辅助方法。互著是把一书著录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类目内,别裁是把一书内的重要部分(或篇章)裁出,著录在相关的另一类(或几类)之中。
互著和别裁方法的发明和采用时间,长期以来,众说纷坛。章学诚《校雠通义》认为在《七略》中已经发明了互著别裁之法,后之学者大多同意章氏之说。而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在作了充分的分析论证后,认为《七略》既无互著,也无别裁。王重民《校雠通义通解》认为章学诚的看法是错误的。
现在目录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元末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率先有意识地采用了互著法。首倡此说的是王重民,在《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称:
马端临在这样的目录中开始使用了互见方法。《玉海·艺文》的互见是类书的互著,还不纯属于目录学上的互见方法,所以《经籍考》开始采用互见的方法,也是值得注意的。
《校雠通义通解》称:
马端临在十四世纪初编成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已经正式使用互著法,但只有一两处,迹象并不是十分明白的。
乔好勤《中国目录学史》同意这种看法,并举例如下:
汉初焦延寿(字赣)曾以孟喜学《易》并授之于京房,是《易》学一个流派。但所著《易林》变六十四卦为4096首,皆为韵语,“大抵皆十筮、阴阳、气候之言,不复更及《易》道。”晁公武,陈振孙已将此书列入“占筮类”。马端临《经籍考》于经部“易类”仅列其目,注云:“说见占筮门。”查子部“占筮类”即得《焦氏易林》16卷,有引录晁氏、陈氏、叶氏语以为提要,这是从辅助著录见基本著录的典型的互著方法。
这样的认识是不错的。《文献通考·经籍考》确是目前已知最早有意识地采用互著法的书目,互著法的发明当归功于马端临。
3.1 明代书目中互著法的采用和别裁法的发明
3.1.1 明代率先采用互著法和发明别裁法的书目
目录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率先采用互著法并且发明别裁法的明代书目是祁承?编《澹生堂藏书目录》。王重民《校雠通义通解》、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目录学概论》、乔好勤《中国目录学史》均持此论,而且并没有提及其他明代书目是否采用或发明了这两种方法。
考察现存的明代书目文献,率先采用互著法并发明别裁法的应是编于嘉靖十九年的《百川书志》,其后,嘉靖中期的《宝文堂书目》,万历三十年的《红雨楼书目》以及万历后期的《澹生堂藏书目录》都采用了互著法或别裁法,也有两法并用者。
3.1.2 《百川书志》别裁法的发明和互著法的采用
高儒是明代的武人,他的著作除《百川书志》外,尚有集《古诗》一卷,在《百川书志》卷19,作者自称“前此无集,予恐湮没,搜摭诸诗。”高儒受过良好的教养,但学问并没有什么建树,但《百川书志》在目录学方法上的贡献,却是很杰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