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说是公安派文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心学影响的直接产物,因而也成为学者们探讨心学与明代文学思想关系的重要论题。学术界追溯性灵说源头时,一般均将其定为南北朝文论,但直接影响则归于明代心学。成复旺将此一点表述得很明确:“与其说袁宏道的‘性灵’说是前人以‘性灵’论诗的发展,不如说是王学左派自信本心、真性流行、不循格套、不涉安排的思想在文学创作上的贯彻。”40 不过学术界对影响源头的侧重面认识不太一致,有人更重视哲学方面的影响,如萧华荣说:性灵说“是心学术语‘良知’向诗学的转化,是哲学概念向审美概念的转化。它在固有的‘性情’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活泼、飞动、灵明的意味”41 。有人则更关注文学界的影响,如吴兆路认为:“袁宏道‘独抒性灵’的主张,与唐顺之‘直写胸臆’的‘本色论’有某些相通之处,又与汤显祖的‘至情’论有著精神上的联系,更直接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42 有人则强调哲学与文学两方面的影响,如黄清泉说:“袁宏道的‘性灵’说,是以李贽的《童心说》为哲学基础,在文学思想上又通向汤显祖的‘情至’说、‘灵气’说,和冯梦龙的‘情教’说。”43 陈文新说:“从哲学渊源上看,‘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与王学左派和李贽的缘分极深。”“从诗学渊源上看,‘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与徐渭、汤显祖等人缘分极深。”44 近几年来,学界对公安派与心学关系的研究已经从外部的交游与文字对比转向了学理性的内部研究。如周群在《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第八章专设“王学与‘性灵说’”一节,指出:“首先,宏道从阳明及其后学形成的独特学脉中悟到了随缘自在的思想气息,并为其高扬文学革新的旗帜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袁宏道的‘性灵说’是受到阳明及其后学的心性理论的沾溉而形成的。”45 尤其是指出其受王门后学道德色彩较为淡化后的“昭明灵觉”良知说的影响。随后,又列“‘童心说’与‘性灵说’”一节以论与李贽之关系,认为二者在“抒写一己之真情”与“尚趣绌理”两方面是一致的。黄卓越则结合佛学思想辨析性灵说与心学之关系,认为王阳明称良知为“虚明灵觉”已近于性灵的特征,在王门后学中又形成了描绘良知的灵知、灵明、灵性等性质相近的一组概念。“更重要的是,在王畿那里,这一概念家族进而获得了其神机妙用、盎然天成、生息不止、种种无碍的灵动性和自然性,这也是后来性灵说表达其发用形态时所得以依据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如果说‘灵性’还限于静态本体,而‘性灵’则明显偏于动态发用。”46 左东岭《从良知到性灵——明代性灵文学思想的演变》47 一文认为:“在公安与阳明心学的关系中,其实存在着并不相同的两个侧面:一是顺延性的,即从阳明心学原来哲学的良知观念发展为审美的文学观念,此可称之为踵事增华;二是变异性的,即对其原来的儒家伦理内涵进行了扬弃与改造,此可称之为旁枝异响。”然后文章分三个方面对由良知到性灵说的演变进行了学理性的考察:一是从良知虚明到审美超越;二是从良知灵明到自心灵慧;三是从自然童心到自然表现。应该说这些研究均已达到一定的学术深度,但仍远没有达到充分的程度。如阳明心学与性灵说在文学发生论、文学创作论、文学表现论及 文学功能论之间到底存在着何种联系与不同,从而又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等等,均须进一步做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