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陆游诗的内容与题材
陆游曾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见《小饮梅花下作》原注),题村之广到了“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瓯北诗话》)的地步。
陆游诗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部分是那些表现爱国思想时诗。这些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反映了陆游的爱国思想。
首先是思想的明确性。陆游是以一个爱国志士的身份写爱国诗的,他所处之世,外有强虏,内有奸佞,小人得势,志士蒙冤,自己平生之志又不得施展,于是将这些愤郁不平之气,恢复故国之志,都借诗而发之。杨大鹤《剑南诗钞序》说:“知放翁之不为诗人,乃可以论放翁之诗。”陆游也曾云:“后人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咨嗟!”(杨大鹤《剑南诗钞序》引)
其次是题材的广泛性。一般爱国诗人笔下的种种内容在陆游诗中无不包含毕尽。
他热情讴歌北伐战争,处处“寄意恢复”失去的山河,据赵翼《瓯北诗话》统计,在蜀中王炎幕下,“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梁启超更称赞曰:“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在这些诗中,他深切地思念沦陷区的领土和人民,批判金国统治者的罪行。他用饱蘸血泪的诗笔写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他还大胆地批判南宋统治集团妥协偷安的政策。此时和议已成,屈辱苟和已成现实,但陆游仍义无反顾地批判这种“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致能揽辔录》)的偷安政策,以至后人惊呼:“本朝人敢作此等诗!”(吴焯《批校剑南诗稿》卷25)
他更塑造了自己的爱国形象。首先是抒发了对恢复事业的高度热情和不断追求以及理想破灭后的沉痛悲愤和矛盾心情。如: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夜泊水村》)
其次是信念的坚定性和一贯性。不论境况如何,他都“未敢随人说弭兵”(《书愤》),都“但应坚此念,宁假用他谋?”(《纵笔》)他20岁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大志,直到老年仍“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直到弥留之际唯一关心的仍是恢复大业: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真“可谓没齿不忘朝廷者矣,较之宗泽三跃渡何之心,何以异哉!”(《徐伯龄《蟫精隽》卷13)
再次是表现的随意性。陆游的爱国思想渗透到各种题材之中。
“渔舟樵径,茶椀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为歌咏,以寄其意。”(《唐宋诗醇》)
除爱国诗外,他的农村诗也有很高的思想性。他把村林茅舍、农田渔耕——摄入笔端,“山居景况,一一写尽。”(染清远《雕丘杂录》)有些诗还能深刻地反映当时的阶级状况,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如云:“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书叹》)“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春日杂兴》其4)有些诗还能生动地描写农民简朴勤劳的劳动生活,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如“老农爱犊行泥缓,幼妇忧蚕采叶忙。”(《春晚即事》)有些诗还广泛地记录了当时的乡土节物,民风民俗,具有很强烈的乡土气息和一定的民俗学价值。如《社日》之写社戏,《赛神曲》之写祭神,《秋日郊居》之写教冬学的先生,《阿姥》之写赶集的老妪等等。还有些诗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的优美风光,如《游山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