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艺史料当代文学[专题]毛泽东文艺思想

文学与启蒙

收录:2011-8-20  作者:陈晋  来源:毛泽东与文艺传统  点击:1411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陈晋专辑、或者毛泽东文艺思想专题

任何民族的文艺传统,事实上都由经典文艺(或称雅的上层的文艺)和民间文艺(或称俗的下层的文艺)共同构成。经典文艺由文人士大夫们创造,井通过准确的理性符号形式记载下来;民间文艺大多为乡野市井的即兴之作,并且通过粗糙的口耳相传的形式得以流传。二者在内容与形式上虽然互相影响、渗透,但其创作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民间创作特别体现出直观的悟性,较多追求纯娱乐的感官享受;限于生存的需求,又强调实用性的满足。作为农家子弟,毛泽东一开始便接受着民间文艺传统的薰染。

满八岁那年,他跟随母亲到外婆家去拜年,正碰上耍狮子——这是农民在喜庆节日里一种传统的群体文化娱乐形式。欢乐的艺术氛围,感染了少年毛泽东,他脱口而出,赞了四句。“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气①烧,肉放烂些煮”。几句家常的原始的口头文学,道出了一个乡村少儿在年节时的欢快心态,也反映出浅近的价值取向和实用的生活情趣。

1902年至1909年,毛泽东先后在韶山六处私塾上学。其间因与父亲发生冲突辍学两年,在家务衣。他当时所读的书,是经典文化民间化了的儒家的“四书”“五经”之类。这类作为文化知识启蒙的课本,无疑反映了下层大众对上层正统文化价值取向的认同。毛泽东的发蒙之作,自然是《三字经》,此后还点读了《许经》、《论语》、《孟子》、《史记》、《汉书》,以及王世贞根据朱熹《通鉴纲目》编写的《纲鉴类篡》和顾炎武的《日知录》等,还读了《春秋》、《左传》。毛泽东后来曾反复谈到他青少年时期如何接受了孔夫子的影响。1964年8月18日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便追忆起这段私塾生活,感慨道: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

他那时相信孔夫子,只是因为儒家学说在传统文化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文化启蒙的必然选择。但这毕竟不是青年毛泽东所受影响的全部内容。从其个性而言,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影响。1936年同斯诺谈话时,他直言不讳的表白,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①

他当时最喜欢读的,是《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以及象《水浒传》这类被上层的经典文化排斥在正统之外的“禁书”、“邪书”,由于老师们也“憎恨”这些作品,他只好偷偷地读。其中许多故事他说当时几乎都可以背出来,而且反复和同学们讨论,“比村里的老人们知道得还要多些”。这些作品虽然都由文人最终加工完成,并在某些方面倾注了他们的价值观念,但其中大部分故事雏形,都来自老百姓的创造,早就在民间流传。更多地反映了底层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方式。所以,村里的老人们“也喜欢这些故事,而且经常和我们互相讲诉”。毛泽东还说,“我认为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大概很大”。

在少年毛泽东身上,出现明显逆反的文化和文艺选择,自然有其普遍性的生理年龄方面的原因。就象神话传说是人类儿童期特有的文化精神现象一样,最富想象和幻想的少年时代,大都偏爱有曲折故事,形象生动的演义小

①汪澍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第81页。①本节以下引毛泽东语,未注明出处者,同此。

说和魔幻小说,特别是以理性刻板的形式向他们灌输繁琐的礼仪之道,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更容易萌生逆反的文化接受心理。故毛泽东对斯诺说,“这些书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龄里读的”。

文学与启蒙 共有4页,您还有3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4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文学与启蒙》点评。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文学与启蒙》点赞!
精彩图文
怎样展示历史巨变的魅力——读程中原等“历史转折三部曲
怎样展示历史…
印象派的人物画家
印象派的人物…
“一部《施蛰存全集》即为一部‘二十世纪文学史’”
“一部《施蛰…
关于《南词叙录》的版本问题
关于《南词叙…
“洛可可”和它的反对者们
“洛可可”和…
北朝乐府《敕勒歌》散考——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十一
北朝乐府《敕…
精彩史料专题
文艺史料
名家文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