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听曲,是毛泽东文艺爱好的重要内容。他这方面的趣味多样,素养厚实。
中国传统戏曲,集唱、唸、做、打和叙事为一体,又有群体表演和群体观赏的便利和锣鼓暄天的热闹气氛,从而成为比诗词歌赋和小说更为大众化的艺术样式。这种样式自宋代末期成熟以来,利用省略文字媒介,直接感染目不识丁的大众百姓的优势,把文艺传播历史知识和宣扬伦理教化的作用进一步推向民间。由其这方面的实用功能,传统戏曲成为毛泽东评价和改造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切入口,进而成为他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创造新文化的重要实验地。
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有“东方芭蕾”之称。它的形式化、程式化、虚拟性、象征性和表现性等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美学风格,也更吻合毛泽东的艺术欣赏旨趣。中国的现实文学,他读的很少,他
①不太喜欢看话剧,不只一次地说过“我们每天都演话剧”一类的话,大致意思是话剧的表演同生活本来形态之间的距离不大,过于坐实。他的个人情趣更趋向于艺术的间隔、写意和象征。再从传统戏曲剧本的题村内容来看,无论是文人创作的案头剧(如毛泽东认为属于民主文学代表之一的关汉卿的作品以及王实甫的《西厢记》等),还是演员们口传心授的脚本,都大量取材于历史故事和小说演义,与古典小说“史贵于文”的传统颇为相关。仅以京剧剧目而论,由陶君起编著,196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京剧剧目初探》中,1200多出传统剧目,历史朝代不明的只有130出。题材内容的历史化倾向,使毛泽东在戏曲欣赏中能进一步展露他明事理、知得失的政治家的欣赏习惯,发挥他卓绝的史家见识。②
“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艺术化了的意识形态”——这是毛泽东随口说出的关于传统戏曲的社会属性界定。这里说的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倒不一定是指戏曲的舞合表演形式,主要是指剧目在主题内容上的总体倾向。关于它的封建性,毛泽东最喜欢用三个词汇来概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事实上,这大体上也是传统剧目的三个最基本的题材模式,它们分别成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在政治历史观念、伦理情感生活和异化迷信心态三个方面的表现途径。其中,毛泽东最为反感和反对、最早提出要加以改变的,是与他的奴隶史观直接对立的帝王将相(或老爷太太)充斥舞台的现象。
最明快的宣言,就是大家熟悉的1944年1月9日看了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以后写给杨绍萱、齐燕铭的那封著名的信。他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
①据何其芳《毛泽东之歌》记叙,毛泽东在延安时对他这样说过,1960年3月24日在天津会议上的一次
谈话中毛泽东再次说过。②1957年3月19日在南京部队、江苏、安徽两省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
毛泽东对传统文艺中颠倒历史的不公正现象的不满,并非始自他成为一个具有历史唯物观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后,从他自幼的切身体验、独特的叛逆个性和对传统文艺的直观把握中,就已见出了一以贯之的胸怀和信念。青少年时读古典小说不就发出了农民为什么不能当主角的疑问么?马克思主义加深了他的这一信念,并上升到整体的理性的历史观的高度,转化为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从根本上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实实在在让下层劳苦大众扮演主角的革命实践,一生都是那样的真诚和执著。他希望并坚信,意识形态应该同革命的政治实践一道变化,一道进步;在他的视野里,无论如何是难以容忍老爷太太和帝王将相们在戏曲舞台上唯我独尊趾高气扬般“亮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