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是我国的南邻。长期以来,越南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始终与我国有密切的关系。
越南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东侧,北与我国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西邻老挝、柬埔寨,东滨南中国海,南临暹罗湾。领土狭长,南北长约1650公里,东西最窄处宽50公里。越南是多民族国家,其中越人 (又称越南人、京人、京族)约占百分之九十,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使用越语,系属未定;此外还有岱、傣、芒、侬、苗等60多个少数民族。
越南书面文学的历史始于公元11世纪,至今约有900余年了。
深受中国影响的古代文学
越南约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在红河中下游一带形成部落联盟。其后,自公元前207年我国泰将赵陀建立南越国起至公元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止,是越南的藩属时期,史称郡县时代或北属时期。
在郡县时代及其以前,越南尚未产生书面文学,只有若干口头文学作品保存下来。这时的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两类,前者如关于宇宙天地创立的《天柱神》,关于越南民族来源的《貉龙君传》,关于人类与山水斗争的《山精水精》等,表现了古代越南人的生活状况和丰富想象;后者有描绘自然景色的,歌唱男女爱情的,表现生产劳动的,讥讽包办婚姻的,题材多样,形式活泼。
968年,丁部领平定全国,建立丁朝 (968 980),是越南自主封建国家之开端。丁朝以后,又有前黎朝(980—1009)、李朝(1010—1225)和陈朝 (1225—1440)频繁更替。这400余年是自主封建国家时期的前期。
这时的书面文学几乎都用汉文写成,一般认为,1010年李朝创立者——李公蕴下诏迁都升龙的诏书 (《迁都诏》)是越南存留至今的第一篇文献,也是第一篇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此后,由于李朝和陈朝的几代皇帝都重视汉文,喜爱文学、因而促进了汉文文学的发展。陈光启的《驾还京师》、范伍老的 《述还》、陈国峻的《檄将士文》和张汉超的《白藤江赋》等都是洋溢着爱国热情的优秀诗篇,黎文休的《大越史记》也有一定文学价值。
1428年,黎利举行起义,建立黎朝(1428—1527),越南封建社会得到迅速发展;之后经过长期分裂,阮朝于 1802年起统治越南,直到1885年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为止。这400余年是自主封建国家时期的后期。越南文学在这时取得了重大成就,汉文文学和国语文学共同存在,竞相发展。
汉文文学一直受到官方提倡,处于正统地位。在众多诗人作家中,阮麃、黎思诚、阮屿、邓陈琨和黎贵惇的创作格外引人注目。阮麃 (1380—1442)是越南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诗人。他曾被明军长期软禁,1418年参加黎利起义,成为黎朝开国功臣。1442年被诬毒死皇帝,惨遭杀害。他的汉文作品有 《兰山实录》、《军中词命集》、《抑斋诗集》和《抑斋舆地考》等,风格平易,语言流畅,表现出深厚的功底和鲜明的特色。如《海口夜泊有感(二)》一诗云:“一别江湖数十年,海门今夕系吟船。波心浩渺沧洲月,树影参差浦淑烟。往事难寻时易过,国恩未报老堪怜。平生独抱先忧念,坐拥寒衾夜不眠。”黎思诚 (1442—1497)是黎朝皇帝,也是诗人。他在位期间大力扶持文学创作,并与28个文臣组成“骚坛会”,互相唱和。他的汉文作品有《琼苑九歌》、《明良锦绣诗集》、《珠玑胜赏诗集》、《征西纪行》、《喻劝学》和《兰山良水》等,其思想内容虽未必十分可取,但在格律和技巧方面却历来为人称道。如《西巡过东鄂州》一诗云:“诗成山月上,睡觉野云飞。花落殊多意,风前点客衣。”阮屿(16世纪)生活于黎朝后期,曾一度为官,后辞职隐居,著有《传奇漫录》一书传于后世。《传奇漫录》共收入20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并附有作者的点评,情节生动,语言通畅,被誉为越南的《聊斋志异》。邓陈琨(1710—1745)曾任训导、县令和御史等官职,作有《征妇吟曲》、《题潇湘八景图诗抄》、《张翰思莼鲈》和《邓陈琨赋抄》等,其中以长诗《征妇吟曲》最负盛名。这首诗倾诉了一个征夫妻子的哀怨,提出了反对连年混战的思想,诸如“使星天门催晓发,行人重法轻别离。弓箭兮在腰,妻孥兮别袂。猎猎旌旗出塞愁,喧喧箫鼓辞家怨。有怨兮分携,有愁兮契阔”等诗句都有惑人肺腑的力量。黎贵惇 (1726—1784)是诗人、作家和学者,曾任工部尚书,并出使我国。他的著作多,范围广,被称为当时集大成的学问家,诗文集有《桂堂诗集》、《联珠诗集》、《全越诗集》和《皇越文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