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丰斯·德·拉马丁(1790-1869)生于一个保王党家庭,从小受到宗教教育,他是家里的独子,下面有五个妹妹,几乎全是女性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丰富细腻的感情。他的父亲没有什么财产,但是父亲的兄弟姐妹们不是独身就是没有孩子,因此他们把大量的财产都留给了他这个家族中惟一的男性后裔,使他在年轻时得以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他不喜欢重视理性的古典主义者,而是喜爱善于抒情的小说家和诗人。
1816年,26岁的拉马丁爱上了一位老年物理学家的年轻妻子爱尔薇,但是她患有肺结核,两年后就去世了。这段短暂而真挚的爱情使他无比忧伤,促使写出了第一部诗集《沉思集》(1820),其中《湖》是最著名的一首,以令人心碎的诗句,回忆着他们昔日泛舟湖上的情景: 愿那习习吹来、飘飘而去的微风, 愿那岸边响起、岸边回荡的声音, 愿那以淡淡银辉铺洒湖面的月轮 都铭记往昔情景。
风儿在呜咽哀吟,芦苇叹息哽噎, 湖上空气清新,飘荡着幽香蔼蔼, 愿眼前听到、见到、闻到的一切 都说:“他们曾相爱”。[1] 《沉思集》打破了古典主义注重理性的戒律,尽情地抒发作者的怀念和悲哀,标志着浪漫主义诗歌的诞生。拉马丁使诗歌离开了歌颂王公贵族的殿堂,成为表现个人的喜怒哀乐的艺术形式。他的诗以真挚的感情,流露出对时光如水和人生短促的感伤,表达了人们普遍的心态,尤其是充分反映了法国大革命之后那种恐惧忧伤和渴望安宁的情绪,因而受到热烈的欢迎。
拉马丁长大后为复辟的波旁王朝效劳,在驻意大利使团中任职。他对政治很有兴趣,但是正因为他不是专业诗人,而是有感即发,写得非常动人,才出乎意料地成了一位当时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实际上,这种纯粹抒情的诗歌是不可能持久的,因为其中没有任何环境、人物等现实描写,只是一种叹息或幻觉,就像一团雾那样随风飘荡,散去之后就一无所有。
所以在后来的创作中,拉马丁很难再重新表达这种昙花一现的感觉,于是在内容上有所变化。《诗与宗教和谐集》(1830)歌颂了上帝的智慧;叙事长诗《若斯兰》(1836)写贵族青年若斯兰因爱情不幸而当了神甫;《天使谪凡》(1938)是天使西达尔和一个凡间女子相爱,后来双双死去的故事。然而他的习惯于沉思的心灵无法客观地描绘世界,只能凭主观的想象去幻想美好的爱情和博爱的精神。
在40年代,拉马丁正是抱着这种幻想投身于政治活动,在1848年的二月革命中,拉马丁因自己的声望出任临时政府的外交部长,实际上就是政府的首脑。这位出色的抒情诗人无法承担政治家的责任,结果在大选中却遭到惨败,从此退出政坛。由于他很重感情,每年要付给五个妹妹高额的年金,所以他晚年生活拮据,以至要靠卖文度日。
[1]拉马丁:《湖》,李恒基译,载飞白主编:《世界诗库》,第3卷,第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