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世纪到16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由于百年战争和长期封建割据所造成的破坏,城市的发展要慢得多,所以文艺复兴比意大利晚两个世纪。弗朗索瓦一世(1494-1547)于1515年登基,在法国历史上是中世纪结束的标志。由此开始到1610年亨利四世去世为止,是法国的文艺复兴时期。
弗朗索瓦一世登基之后统一法国,加强王权,多次发动对意大利的战争,把意大利的许多艺术品和书籍带回法国,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他宣布自己为人文主义、科学和艺术的保护人,在1530年成立了法兰西学院,鼓励人们研究古代的语言和文化,因而被称为“文艺之父”。
印刷术的巨大进步也是推动文艺复兴的重要原因。将近1440年,定居法国的德国人谷登堡(1394-1468)发明了用油墨印刷的铅合金活字版,使文本得以大量传播。1470年,法国第一个印刷厂在巴黎大学里建立,为文化的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场伟大的思想和社会革命,必然要经历激烈和复杂的斗争。弗朗索瓦一世起初需要新教[1]的支持,后来面对强大起来的新教又感到恐惧,于是改变政策,对它进行镇压,由此引起了长达将近40年的内战,也就是从1562年到1598年,以吉斯公爵为首的天主教集团与以纳瓦尔国王[2]为首的新教集团之间的宗教战争。
在这个开辟历史新纪元的伟大时代里,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空前的变革,对一切传统的价值产生了怀疑,散文家蒙田(1533-1592)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蒙田的思想平和中庸,主张顺乎人的天性去追求幸福和快乐,反对压迫和杀戮,力求保持平静的乡绅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崇尚理性的人文主义精神。他认为人与社会和自然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人的认识也往往是矛盾的和不可靠的。他在观察事物和进行思考时常说的一句话,“我知道什么呢?”,已经成为体现他的怀疑论的名言。他的怀疑只是对宗教狂热和一切非理性的事物的怀疑,他主张的是宽容和节制,是顺应自然和热爱生活,是宇宙万物皆为人设的人本主义思想。蒙田开创了随笔的体裁,在法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世纪的僧侣和学者都用拉丁语写作,对于法语的振兴极为不利。学者们要求提高法语的地位,使之与古代的语言相媲美,与意大利语相匹敌,因而丰富法语便成为法国统一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弗朗索瓦一世在1539年发布敕令,规定用法语代替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以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龙沙[3]为首的七星诗社,是法国第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顺应时势担当起了丰富法语的重任。
七星诗社在1549年成立时发表了《捍卫和弘扬法兰西语言》的宣言,阐明了诗人们关于丰富法语和改革诗歌的基本观点:他们以统一和改革法兰西语言为己任,以创作堪与古代诗歌相媲美的法兰西诗歌为宗旨,要用法语创作民族的新诗,为此他们提倡亚历山大诗体,借用古代和当代各行各业的词汇来丰富法语,使法语获得作为民族语言所应有的地位。这份宣言作为法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艺批评论著,为丰富法语和提倡用法语创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小说在中世纪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逐渐有了比较明确的形式,到16世纪出现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家纳瓦尔王后,特别是拉伯雷和他的长篇小说《巨人传》。这些小说的特点就是以讽刺和戏谑的方式,反抗封建制度的种种清规戒律,充分展示人的本性,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艺术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