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
——《礼记·乐记》
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庄子·天地》
一
歌德在其著名诗剧《浮士德·书斋》有关浮士德翻译古希伯来经典《约翰福音》的一节写道:
我先写下一句:“泰初有道”!
哦呀,已经窒塞着,译不下去了!
这“道”字未免是太不分明,
我要另外选择一个,仰仗神兴。
我把它改译成“泰初有心。”……
慎重吧,这头一句要好生留神!
“心”’怎能够创化出天地万汇?
这应该译成为:“泰初有力!”
但当我把“力”字刚写在纸上,
我已经警悟着,意义还不恰当。
哈哈,笔下如有神!我豁然领会。
我称心地翻译作“泰初有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9月第1版,郭沫若译本,第61页。)
歌德这里以浮士德的口气谈论之所谓“泰初有道”、“泰初有心”、“泰初有力”、“泰初有为”,乃是哲学史上争讼千年的根本原则问题。
所谓“泰初有道”,是认定世间存在某种完全不依赖人类主体之客观本在自然运行机制一类的“道本论”即“机制本体论”。所谓“泰初有心”,是认定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等)是世界的本源;而世间万事万物只是精神的产物或只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心本论”即“精神本体论”。所谓“泰初有力”,则是认为能量是世界的本源,而世间万事万物只不过是能量聚散、转换之现象的“力本论”即“能量本体论”。所谓“泰初有为”,则是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运动的“为本论”即“运动本体论”。此“为本论”的一个分支,即认为一切天道皆因人道即人类实践行为而生成显现的实践人本主义。
应当说,对于人类行为实践而言,人类所能认知、感受、把握、表征的自然长宙广宇、只能是已然被人类行为实践建构之世间万象。换言之,人类所能认知、感受、把握、表征的所谓“自然世界”,只能是已然被人类行为实践文而化之的“人化世界”。当然此所谓“人化世界”,乃是由人类创制、改造之“人为世界”和人类关联、涉及之“人及世界”两个部分组成。
人类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类行为实践之根本局限。行为实践,乃是人文世界之必然疆界。六合之外与六合之内之间,永远需要一道行为实践的金桥。而一旦跨越了这道金桥,六合之外旋即转化成为六合之内;自然长宙广宇旋即转化成为人类世间万象。先验的六合之外,先验的自然长宙广宇,永远处在人类行为实践之金桥的彼岸。(参陇菲《世界的逻辑构造与人类的行为实践——“自同态转换群集”之概说兼及对“人本主义哲学”的诠释》,成都《音乐探索》1996年第1期第38-43页。)
正如拙著《人文进化学——一个元文化学的研究札记》所说:“人文进化,乃是人文世界初始发生、不断拓展,并且从而逼近自然宇宙的事件和过程。在此过程之中,六合之外的自然宇宙逐渐被人类历史实践建构成为六合之内的人文世界。人类目前所能认识把握的自然宇宙,其实正是人类历史实践建构已成的人文世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249-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