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第十四章:韩非和法家》中说:"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谁若想组织人民,充当领袖,谁就会发现法家的理论...
秦王朝是历史的幸运儿,好像今日的美国,特殊的文化、政治、地域以及开国者人格、思想的先进,铸就了霸主的地位。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很复杂,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偶然因素,这在...
据说,春秋时期的邓析提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观点,对传统观念表现出强烈的否定立场和与之对立的姿态。于是,他的学生门徒和信奉者也抛开传统,...
也许是思路的延伸,也许是思路的补充。韩非子发现:无论是"众端参观"还是"刑名参同",都解决不了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难题,...
韩非子在解决了如何了解事情真相的问题以后,他又追问:难道说出事情真相的臣子提出的决策就一定可信,合理可行吗?能说出事实真相是一回事,做出正确的决策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认真研究了臣子如何进言才能令君王接受的策略之后,韩非子转而为君王如何"听话"出谋划策。 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社会,交通极不发达,信息传递缓慢...
韩非子言论观:引言:从周厉王弭谤遭流放谈起 西周的成王、康王时期,政局比较安定,那时候经济上奉行井田制,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牢固的血缘关系和奴隶主特权,使得&qu...
命运这个词语,多少有些宿命的味道。命有先天禀赋、环境的意思,运则包含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和生活际遇等。然而命运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的,曾国...
客:我现在越来越对韩非子思想感兴趣了。这几天看了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有一些问题想向您请教。 主:一起交流吧。《内储说》是韩非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客:上一节您讲了韩非子势治理论中权力要领的问题,给我很大的启发,可是,有一个问题我很疑惑,那就是行使权力的原则在哪里,我们手中的权力怎能乱用呢? 主:是的。权力...
客:上一次您讲了权势对领导者的重要性,能谈谈权力的要领是什么吗? 主:好的。韩非子认为:凡是要治理好一个地方,必须要凭借人的本能心理。人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所以...
客:有一个问题我始终不很明白。鲁哀公稳居君位,虽然庸劣愚蠢,也能让天下第一号圣人孔子拜倒在他的脚下,愚可治贤,这是什么道理? 主:这个问题就涉及到韩非子的势治理...
我并不是权力的奴隶,为了追求权力而不择手段,象飞蛾扑火一般,结果引火烧身,玩火自焚;相反,我是权力的主人,我支配它,摆布它,驾驭它,它呢?不得不由我支配,由我驾...
中国近代以来的主流话语,大多诱发于“欧美事物”的蔑视、打击甚至颠覆压力。无论人们承认与否,事实都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认为“卑弱自持”在社会达尔文时代是一个好的道理...
然而,“转语”的出现却至为困难。尽管国内复杂的儒学研究方向有趋同走势,即在解构“当代新儒家”的同时,肯定并提升儒家实学事功派所具有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但希望在...
法家之所以成为我们无法绕开的话题,在人们容易接受的“习惯”上讲,是因为荀子乃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老师,而法家本身又导源于儒,尽管其思想成分中还含有道、墨诸家的因素...
法家思想,在日本近世(1603—1867)曾经过体系性的导入和铺张。法家理性经由日本人之手,实现了对“新儒家”本体论的解构和重建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奠定了日本早...
与日本相比我们固然“受到了嘲弄”,但法家思想在其故国历史上却不乏深远影响。“法家起于战国中叶,……秦人用之以成统一之业。汉承秦规,得有四百年秩序的发展。盖汉代政...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我想,在这一点上大家都没有分歧。两千多年或多或少延续不断的中国政治史中,有两个相距很近的划时代的决策。第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从此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国基本上以中央集权的政治形式为主体,...
一 韩非,约在公元前280—前233年在世,据《史记·韩非列传》载,非为“韩之诸公子”,这个显贵的地位和接近权力中心的生活环境对他思想和学说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生长于深宫之中,不可能与广大的民众甚至中下层官...
荀子曰:“今君人者,辟称比方则欲自并乎汤、武,若其所以统之,则无以异于桀、纣,而求有 汤、武之功名,可乎?故凡得胜者,必与人也;凡得人者,必与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强国》)荀子之本意乃是“法...
一、引言 在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际,对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传统进行现代反思是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的。众所周知,先秦的儒家和法家都是塑造中华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有学者把唐朝以前中华法律文明分为"礼治时期"、"法...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观察了厕中老鼠与仓中老鼠之后的出国小公务员李斯,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成就自己的人生。这句话宣告了李斯决定踏上仕途,也为他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辅佐嬴政一统天下,贵为秦相,位极...
爱臣第四 本篇题为《爱臣》,实为替专制君王设计的制臣之策。故而只是取篇首二字,与中心无关,这是上古命题的一种常用方法,而在《韩非子》中却是特例;本篇另一个特殊情况是篇中多用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从开头“臣闻...
难言,即陈述臣下向君王进言的艰难。文章首先描述了言路上臣子们动辄得咎左右为难的窘迫境况,接着大量列举“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的史实,希望能引起君王的注意,倾听逆耳忠言。本文结构简单,但说理备细,思...
存韩第二 存韩,即保存韩国,使之免于强秦的侵犯。但本文真正可以《存韩》名篇的只有从开头到“攻伐而使从者间焉,不可悔也”几段,这是韩非的《上秦王书》;从“臣斯以为不然”到“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计,无忽”几段,是李斯...
初见秦第一 《初见秦》,顾名思义是作者初次进见秦王的一篇奏章,文章要秦王凭借有利形势图王霸大业,实际是实行强道,运用战争手段一统天下。本篇虽为《韩非子》的首篇,但关于其作者却众说纷纭,有人根据《战国策·秦策一》中...
一 韩非,约在公元前280—前233年在世,据《史记·韩非列传》载,非为“韩之诸公子”,这个显贵的地位和接近权力中心的生活环境对他思想和学说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生长于深宫之中,不可能与广大的民众甚至中下...
商鞅:商鞅原名卫鞅,春秋卫国人;应该说,商鞅是最早提出法制观念的思想家,奴隶社会虽然进行法制,但从来不向人民解释为什么要法制,而商鞅的出现,向人们阐述了法家为什么要提倡法制;当时,商鞅在卫国并不得志,因此,他最终离...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