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主张以经学治世,认为士大夫精通经学义理的目的不仅在于修身,更应在于“变化风俗”“安人、安百姓”的切身政治实践。如他指出:“学者亦有当务。如孟子论今乐古乐,则与民同乐,乃乐之本,学者所当知也。”(《朱子语类》卷60)在他看来,“与...
内容提要: 朱熹以“敬”与“和”为礼乐之“质”,最终则将其上升到了“仁”与“天理”的层面;而礼乐之“文”涵括了礼乐实践的各个方面,为礼乐本质内涵的外化形式。他主...
摘 要: 中国礼乐起源于上古先民日常劳动与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人类生存智慧的体现。礼乐同源,二者之间既交融互补又维持着固有的张力。至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的发展出现重...
内容摘要: 相对于孔、孟的仁政,荀子的政治哲学体系则可称之为义政。“义”是荀子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主要具有“仁”和“中庸”两个方面的涵义。在其“隆礼重法”的制...
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荀子则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者的代表。数千年来,由于荀子被视为儒家的“别宗”,因此受到的关注程度远低于孔子和孟子。而最近几十年里,学术界对于荀子的研究则突然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