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是一个复合式的观念,一方面,它指称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一种政治秩序。[1] 如果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天下观念也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时候、不同...
注意李泽厚的思想发展历史的人,应该都能发现他对康有为的持续关注。在李泽厚最早的著作——出版于一九五八年的《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中,康有为的思想和政治活动,就是...
毫无疑问,儒学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实践化”的倾向。很多人认为这是“大陆新儒家”和以唐君毅和牟宗三为代表的“港台新儒家”的思路的一种反转。这种“反转”有很复杂...
近代以来,儒家已经被特殊主义化了。这种特殊主义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西方的现代性叙述体系中的传统与现代的两分,因此在将西方定义为“现代”后,中国文化则被视为“传统”...
引言 1893年,中国驻美公使彭光誉在参加于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大会时,极力想说明儒教的“教”与作为religion的汉译的“宗教”的差别。他说:“中国‘教’即...
1912年之前的中国社会中,儒家显然不单纯是一种观念化的思想流派,它更多地是一种制度化的存在。本文正是试图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现实的生存状况。...
现代性[1]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与重构 导言、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认同危机 现代化发端于西方,所以现代性问题对于西方而言,虽然也是与中世纪的断裂,但依然称...
当李泽厚说“该中国哲学登场了”的时候,其实大家心里是有两种期待的,一是传统的中国思想以何种“哲学”式的形态有效回应时代问题,二是,中国哲学在经历了百年的学科创制之后,是否具备了“哲学”的形态,而不再仅仅被视为是一种道德教条。然后当李...
国学在中国古代是指设在京师的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学府,而近代以来为学人们所关注的国学则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和价值体系。其概念和最初的内涵来自日本的国粹运动,...
李翔海的新著《民族性与时代性: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 现代性尽管是个模糊概念,但并不妨碍学者的热情,当然概念的复杂性本身就是问题本身...
《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黄玉顺著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毫无疑问,儒学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实践化”的倾向。很多人认为这是“大陆新儒家”...
:18世纪末,19世纪初,制度化儒家处于消解过程,康有为面对不可逆转的走向世界进程,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认同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试图运用西方的宗教资源,使儒家在脱离权力和政治领域之后,依然成为中国人的...
在所有的后发国家中,“现代与传统”这个主题不断以不同的问题得以呈现。就中国而言,这个主题以“中西体用”、“国民性”、“科玄论战”、“古今”、“洋中”、“儒家资本主义”等等不断变换,但核心问题依然是一以贯之的,即中国...
:18世纪末,19世纪初,制度化儒家处于消解过程,康有为面对不可逆转的走向世界进程,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认同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试图运用西方的宗教资源,使儒家在脱离权力和政治领域之后,依然成为中国人的...
18世纪末,19世纪初,制度化儒家处于消解过程,康有为面对不可逆转的走向世界进程,深刻体会到民族认同的重要意义,试图借助于西方的宗教仪式等资源,使儒家脱离权力和政治领域之后,依然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持。本文...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则好像是一纸判决书,判定儒家已经不是社会秩序的合法性依据,从而标志着制度化儒家彻底解体。从制度和法律的建设而言,议会体制和以《临时约法》为代表的新的制度体系,并不是儒家理念的一种新的...
两名新儒家眼中的思想界十年:上世纪90年代之后,儒学的发展似乎展现出新的特点,特别是在与自由主义及新左派的“对话”中越发显现出自己的立场。自由主义、新左派都存在自己的短板——自由派讲的自由,新左派讲的民主某种程度上...
儒学在整个20世纪基本上处于“魂不附体”的状况,在以科学主义和进化主义为主导的历史观的影响下,在不全面的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儒家的观念和制度体系逐渐被确定为中国社会落后的主要原因,并被认为是阻碍民主和科学在中国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