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亦是被各家各派所认同的普遍原则。无论是天地万物的产生,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还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感,都贯通着和合。...
〔内容提要〕 本文对西方文化在近现代对东方中华文化的冲击及中国面对这些挑战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文化上所作的被动的、直接的回应作了回顾分析,指出了在这些回应...
和合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生命之所在。无论是儒、道、墨,还是释,都认同、承传和合人文精神。不管是天地万物的生生,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的相互关系,...
两宋道学家焕然大明中华文化的道统,正如《道学传》所言:“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孟孔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
哲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如果停止了新陈代谢、丧失了创新力,哲学的生命就会枯萎,价值就会失落。以儒学的发展为例:从孔子整理编纂“六经”、创立儒家学派到董仲舒建构“天人...
墨学的品格,以兼相爱、交相利为圣王之道,以圣王之道为标准,衡量现实社会各层面形形色色的冲突,提出化解社会冲突的主张和措施,并在非儒中表现其主张的合理性,从一个层面体现了时代精神,表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 第一,兼爱精神...
一、中国学术史的界说 根据自己长期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曾把中国哲学规定为:“哲学是指人对宇宙(可能世界)、社会(生存世界)、人生...
一 哲学是最要求概念的清晰性、确定性的,但哲学这个概念本身又是最不确定的。两千多年来,“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一直纠缠着哲学家。每个哲学家或哲学学派都以自己的...
一、度越“旧国学” 在21世纪的今天,为道屡迁,变动不居,大化流行,唯变所适。“国学热”也是唯时代之所适,为道变化之所需。为了使国学热健康发展,必须度越“旧...
王夫之亲历“天崩地裂”的时代,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冲突。作为关心国家命运、关怀人民生命、追求安身立命理想的儒学家,王氏抱忧患之情,以特有的心灵体悟经典,对儒家文本进行“六经注我”式的诠释。一、和合诠释学 王夫之...
以往儒道两家的主要分歧,是对于仁义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楚简《老子》的出土改变了传统的认知,而在某些方面儒道取得了共识。楚简儒家文本12篇,按形制分为五组,除两组不出仁义二字外,对其他三组9篇(《...
明正德十六年(1521)到嘉靖三年(1524)间,以杨廷和为首的旧阁权集团同张璁等新进士大夫之间围绕着当时“继统”与“继嗣”的礼仪形式所进行的“大礼议”之争,前后经过三个回合,最后以张璁等人的主张得到采...
儒学称谓始于汉,“河间献王德……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注:《五宗世家》、《史记》卷五十九。)。儒学,简言之是指儒家的学问、学说的总和,进而追问儒学的主旨是什么?是指以周孔之学的发生、发展、演变为对象,以求索自...
儒家文化曾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官方意识形态,但随着中国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却遭受了严重的挑战。为了弘扬以儒家文化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既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又借...
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教互相冲突融合的和合体。佛学精华那些被理学所汲取?理学如何融合佛学?本文通过对朱熹与陆九渊、湛甘泉与王守仁两次儒佛之辩的考察,以彰显这个长期困惑宋明理学研究的问题。理学的基本内涵是以道...
创新是指继承往圣和诸子基础上,度越往圣和诸子,既不是照着讲,也不是接着讲。 不管哪种学术文化、哲学理论思维,若封闭自我,自我设限,便是一条自杀之路。 创新的核心是儒学哲学理论思维的创新,即理论体系的创新,学术观点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