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性善”是当时思想界的一件大事,而如何理解孟子性善论也是当今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在汉语学界,有孟子是“性善论”还是“向善论”的争论;[①]在英语学界,围...
一 十年前的1998年,郭店竹简正式公布,立即引起了国内、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掀起了一股研究的热潮,此后出版的先秦思想史著作,如果没有利用郭店竹简及随后公布的...
【内容提要】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一种外来文化能否被社会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它的态度。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农民对外来文化...
一 一九七二年,英国剑桥新学院教授格芮菲司(samuei b. griffith)为翻译《孙子兵法》,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询问有关《孙子兵法》的年代等问题,时任中国...
【提要】竹简《唐虞之道》“孝之杀”一句中的“”应释为“杀”,指减杀。竹简主张为了“爱天下之民”而可以适当减杀、牺牲孝,这在儒学史上可说是前无古人,后世也罕见来者...
《穷达以时》简长26·4厘米,两端修成梯形。竹简现存15支,有两支已残损。根据墓葬年代,竹简的书写应在荀子之前。从其内容看,可能与孔子“陈蔡之困”有关,[1]类...
【提要】本文对《大学》的成书和文本进行了考查,指出近代以来认为《大学》 晚出的各种理由均不能成立,《大学》应成于曾子或其弟子之手。通过与帛书 《五行》经、传的对...
孔子创立儒学,同提出仁密切相关,而如何理解仁却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讨论、训释仁,离不开字源的分析,于是《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便成为前提和出发点,成为理解...
《缁衣》在郭店和上博简中两次出现,证明其确为战国时的作品且在当时流传较广,同时也使南朝沈约“《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见《隋书·...
刘泽华先生是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著名学者。最近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作《关于倡导国学几个问题的质疑》。所质疑的问题涉及到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尤其是国学研究的态...
帛书、竹简《五行》虽各有优劣,但在次序、结构上却以帛书本为优;竹简《五行》并非最早的传本;《五行》前后部分在内容上存在差异,前半部分主要讨论“德之行”,后半部分则讨论“行”,目前学界流行的帛书本打乱圣、智之...
荀况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而不是“年十五”,时间是在齐湣王末年;荀子曾三次来到齐国;荀子来齐国前曾游于燕;荀子游秦当在公元前265年前,而不是传统上所说的前262年。荀况;行年;稷下 荀况是战国...
孟子“四端”说的提出,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否定了“仁内义外”说,论证了“仁义内在”说,将先秦儒学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四端”说的形成使我们看到孟子理论探索的艰苦历程,那么,考察“...
《大学》“三纲领”与“八条目”应为一个整体,这是理解《大学》的关键。“三纲领”中的“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而言,而“止于至善”则是指“明明德于天下”,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朱熹改“亲民”为“新民”并非无据,这可以由...
本文对《大学》的成书和文本进行了考查,指出近代以来认为《大学》晚出的各种理由均不能成立,《大学》应成于曾子或其弟子之手。通过与帛书《五行》经、传的对比,认为传统分《大学》为经、传两个部分不能成立,《大学》应...
[按]本文最初完成于2002年,并在清华简帛会议上宣读,当时一些学者对笔者将“故”字训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提出疑问,时裘锡圭先生在坐。03年裘先生写了《由郭店简〈性自命出〉的“室性者故也”说到〈孟子〉的“天下之...
讨论思孟学派,不能不提到《礼记·礼运》篇。因为思想史上有《礼运》作于子游的说法,而子游又被看作与思孟属于一系。如近代学者康有为说:“著《礼运》者,子游。子思出于子游,非出于曾子。颜子之外,子游第一。”(《康南海先生...
一 今人讨论曾子的思想,往往仅根据《论语》中的材料,然而据记载,历史上还曾有《曾子》一书。如《汉书·艺文志》有“《曾子》十八篇,名参,孔子弟子”,《隋书·经籍志》有“《曾子》二卷,《目》一卷,鲁国曾参撰”,《旧唐...
在宋儒构造的“道统”谱系中,曾子、子思、孟子前后相续,一脉相传。但历史地看,一个学派或思想家的影响往往并非单向的,而是存在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据《韩非子·显学》,儒家分化的八派中,有乐正氏之儒而无曾氏之儒。乐正氏...
四、曾子的重仁、内省思想及乐正子春对孝道的发展 在七十二子中,曾子无疑是思想较为复杂的一位。一方面,他主张“士不可以不弘毅”,要求“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表现出对孔子所倡导的仁的强烈认同和追求;他以...
上个世纪30年代,冯友兰先生曾撰文指出,“中国现在之史学界有三种趋势,即信古、疑古及释古”。“释古一派,不如信古一派之尽信古书,亦非如疑古一派之全然推翻古代传说”,“须知历史旧说,固未可尽信,而其‘事出有因’,亦不...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特征的,天人之分到战国末期才由荀子提出。在儒家内部,孟子讲道德天,主张天人合一;荀子讲自然天,主张天人之分,二者思想是对立的。然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