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儒家思想提出了在很大程度上对立不容的德性理论。发现一种可能建基于某种人性解释基础之上的中立标准,以此在两种竞争的主张间作出裁断的企图将无法克服这...
摘要 :十七世纪时,中国和日本都是以宋明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但为甚么当西方现代冲击来临之际,两国政治思想的近现代转型会呈现出极大的差别﹖本文以气论为中心,探讨中...
[摘 要] 在伦理观上,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性精神认为只有理性知识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知识置于情感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理性知识之中,情...
当代比较哲学研究已超越了平行式的传统对比方法,开始自觉走向一种所谓“建设性交锋与交融策略”。(Mou, pp. 337-364)这种比较哲学方法的目标在于,使来...
引言:年龄和代际的时间现象学描述 任何人、任何岁数的年龄,无时不在界限的同时划定和逾越之中。没有界限的贞定就没有年龄的确定,而没有逾越——这又同时意味着旧日的逝...
现代新儒学的开山祖师熊十力(1885—1968)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1861—1847),可以说是20世纪中西方最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形而上学家。熊十力继承了宋...
我们正在迈向廿一世纪。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刻,深入反思人类文明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其积极的意义。谁也不会否认,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
一 中国古代哲学不太重视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特别是早期儒家哲学, 例如, 孔子的哲学只讲道德伦理思想, 所以孔子被尊为大道德家。到了汉代, 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
摘要:自然法与两种契约论,形成了近代以来西方宪政的理论基础。在西方主流社会中,二元绝缘性构成的秩序,是个人主义精神支持的国家意识形态与私有制本质的契约论形成的政...
编者按:此文节选自李广良先生的论文《现象学视野中的中国哲学》[1],这里节选的只是其中涉及“儒学与现象学”部分,我们题为《现象学视野中的儒学》。 中国哲学的“综...
在世界古老文化之中,东方占据了三大文化,即印度文化 、 阿拉伯文化和中国文化。古往今来,东方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 、 丰富的蕴涵 、 恒久的价值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
一直到20世纪初,儒家是中华民族两三千年中的原本主导文化。但是,跟印第安文化一样,儒家文化也因其非普遍主义的特征,被残暴卑劣的西方入侵者所毁掉或严重摧残;中国人...
摘要:孔子明确主张“亲亲互隐”,但它本身即包含有“亲亲互谏”之义。“亲亲互隐”有一定范围,在公共事务领域,孔子又主张“不隐于亲”。“亲亲互隐”不是不要公义是非。...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发展,民族自信心日益提高,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那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在当今中国到底应该...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分析,和它们在现代化中的经历 一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大变动,对它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严酷的考验。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自己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
摘要:西方的人权理论是在基督教的性恶说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权不能简单地被还原为生存权;儒学主要奠基于性善论之上,因而缺乏人权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创造性地诠...
[摘 要] 在汉语所表达的中国人的思想中,显而易见,我们的一切“观念”,皆出于“观”:观念是“念”,念出于“观”。然而在中国思想中,“观”有两层不同的意义:一是...
一、 在中国曾被尊为“孔子第二” 的杜威 八十二年前的最近几天,也就是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的前夜,有一个美国学者来到中国,他就是美国实用主义的鼻祖杜威。杜威在中国...
摘要: 近年来, 宗教学界多有人将儒家认定为宗教; 儒学團内, 也有人以儒教方式复兴儒家。本文简略分析孔子以来儒家存在之社会形态后指出, 傯家从来不是宗教,而是...
华历癸巳年即将过去,甲午年元日即使到来,在这些辞旧迎新之际,《儒家邮报》向广大读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与祝福,愿读者诸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年新气象,事事欣...
摘要:结合熊十力的有关“衰年定论”可以发现,《礼记·礼运》的两段名言将“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与“天下为家”的小康礼教鲜明地对立起来,一方面显示了儒家仁爱观念中潜...
目前,如何在全体公民中进一步开展公德教育、树立公德意识,再一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在这一背景下,分析儒家伦理由于强调家庭私德至高无上而具有的压抑社会...
十分重视仁义道德的儒家思潮,在自觉意识的层面上对于一切见利忘义的举动可以说都是深恶痛绝的。然而,奇怪的是,儒家经典《孟子》文本中记述的两个有关舜的案例,却在自发...
“天下”是一个复合式的观念,一方面,它指称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一种政治秩序。[1] 如果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天下观念也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时候、不同...
【摘要】文章运用史料学、比较学、法学、哲学等方法,以儒家法思想中的典型观念如仁义、德育、中庸、慎刑、无讼等为代表,深入分析了它们与当代法学思想的关系,认为儒家法...
韦先生: 您好!收到来函真有棒喝之感。先生谆谆相责,知道都是为了我好,高情深谢。我在印大的论文可不敢写得那么自由,否则恐怕连文凭都拿不到——美国研究所从来都是一...
一、儒学可以兼容自由和民主价值 1998年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时出版了一本叫《自由主义的心声》的书,书里收录了毛泽东在1949年以前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表...
孔孟的“德治”观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也一直受到人们的积极推崇和高度评价。本文则试图通过对《论语》与《孟子》的文本解读和案例...
内容提要:在人的存在问题上,虽然孔子和孟子既试图确立个体性的自主自律,又极力实现社会性的仁爱理想,但由于他们把血亲情理视为儒家思潮的基本精神,不仅赋予它以本原根...
引言: 1 一、“宪政”的概念和三个层面 1 1、信仰和信念——精神层面 1 2、政权合法性和达致宪政的路径——路径层面 3 3、制度设计和指向——制度层面 4...
阳明通观儒、释、道三家学术,是宋明心学之集大成者。《明史》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
(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虽然儒家大师们先后提出了种种“亲民”、“民贵”的观念,但他们的大量有效的文本材料可以表明:儒家在政治领域的主导性立场并不...
王阳明认同道家等所主张的“道不可言说”的观点,认为作为本体的道、心体不属于言说之域。他说:“道不可言也,强为之言而益晦”。(《王阳明全集》,第262页)道、心体...
摘 要:现代新儒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界的三大思潮之一。就这一思潮的发展来看,牟宗三以其“道德的形上学”将其推至高峰。在“后牟宗三时代”,“道德的形上学”能否延续...
牟宗三在论述中西哲学差异时说,“中国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文化的重点,其所关心的是‘自然’或‘外在的对象...
摘要:我们认为,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主要存在着三种把儒法传统与社会主义传统融合的政治方案,即毛泽东的法家社会主义、以甘阳为代表的儒家社会主义,以及蒋庆的“王道政治...
【内容提要】“家国论”可谓儒家政治学说最根本的部分,它往往也被认为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最大障碍。本文由乔治·莱考夫的道德政治论出发,借由其关于基于家庭的两种道德...
约翰·保尔 著 吴万伟 译 孔子去世2500多年后,儒家在当今韩国还有影响力吗? 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教导曾经对韩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个国家甚至曾经被称为世界上儒...
摘要:虽然孔子早已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念,但大量的文本材料和历史事实表明:在以往两千多年的历史行程中,儒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很少与其他不愿承认“忠君孝父”本根至...
内容提要:近十多年以来,中国大陆各地自发形成了草根民间社会与民间儒学的再生运动。民间儒学是儒学灵根自植、重返社会人间的文化思想形态,使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核...
引子: 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新灵知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表现。接续其后“新纪元运动”所带动的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灵智浪潮,也是契合了当代都市对修补人际关系...
[摘 要]:中国哲学自实现学科化以来,作为古代哲学家个案研究之一的张载研究,也呈现出新的范式和特色。这表现在,对于张载哲学的进行不懈的体系重构,使之与学科化哲学...
儒家文化里面有很多民有与民享,以民为本的观念,但是缺少民治。民治是透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老百姓的想法看法能够展现在政府的决策里面,对于一般的个人权利能够有所保障。...
朱熹是宋代大儒,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
沈括,字存中,北宋最著名的科学家,“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李约瑟语),他的《梦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朱熹,南宋最著名的理学家,孔子之后...
摘要:“理一分殊”是由程颐提出,朱熹进行系统论述的程朱理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对其来源,学术界历来认为是佛教华严宗。本文的考察认为,这个思想的主要来源主要不是佛教...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
引子: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三十年。随着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逐渐崩盘,共产主义思想已经无法供应国民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