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不但在中国而且在西方也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文化和机制。国学本应集中思维于“接轨”,而不应当去试图用古代国学去比附宪政。然而当今流行宪政说,不谈谈自己学派的“宪政...
宪政主义实现的基础是公民社会的建制成型,而公民社会的建制成型前提是诸意识形态和宗教文化之间的契合、对话与融通。当今国人论及儒家宪政,亦主要是在儒家言说传统下的“...
2008年6月上旬某日,香港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节目中,以四川地震中一名老师的“先跑事件”为题,组织了一次“嘉宾辩论”。一位姓郭的“嘉宾”自诩代表“道德”...
一贯 :这篇文章包含许多华夏传统的分析和论证过程,所引用的都是历史事实,是我花很多心血潜心研究的。如果想了解华夏尚武为何物,建议您耐心阅读,将会从中找到答案。...
[提要] 本论以今释古 ,运用当今逻辑学 来分析先秦哲学思想的“名实观”。尤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观点对原墨的哲学思想进行重组、整合。原墨的中心概念是“一同天下...
《墨子.非儒》下篇中对儒家的七个观点提出了强烈质疑。《非儒》篇是现在先秦文献中仅见的规制最严正、论理最严密的非儒学说。虽然此篇亦有散佚,不过基本可以看出墨家和儒...
内容摘要:兼爱如何可能?可本之于古,原察于民,用观于利。或敬兼爱之天,立兼爱之法;或修兼爱之身,竞兼爱之赛;或劝兼爱之行,兴兼爱之利。墨家兼爱学说在理论上高度自...
上博简战国楚竹书《鬼神之明》篇的发现,之所以能在学界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争论,其原因之一,在于近百年的出土文献多是儒家学说,关于墨家的出土文献,没有任何进展。《鬼...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科书一直是以“个人主义至上”的姿态来教导我们的学生,并且以此反思——我们需要的是对“集体主义”的服从而对“个人主义”的否定。但是,杨朱真的是一个...
文章来源:《哲学动态》2011年6期 华夏古时,乐合诗舞,三位一体,彼此紧密联系,相融无间。①无论是祭天拜祖的庙堂礼仪,还是祝颂尊者的燕饮称觞,乐舞均不可或缺。...
跨越两千五百年的思想分歧 我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儒家”更不是“新法家”,甚至也不是所谓“国学专家”。只是我对中国思想界的混乱交锋怀有困惑,而试图从更宏观的角度...
内容摘要: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看重指出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是在希腊、印度和中国这三个地区同时发生的。由于这种觉醒,三个地区的文化以精神自由的原则取代了古代文明的实体...
上博楚简中有一篇被命名为《鬼神之明》的文章,其内容与传世本《墨子》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然而其中所透露出的某些思想主旨又与传世本之间有一定的差异。首先摘录简文如下...
公孙龙之学,先贤或以“辟言”(荀况)、“诡辞”(扬雄)相讥,近人亦以“帮闲”(郭沫若)、“诡辩”(侯外庐)置议。时移势易,学界好思之士注疏、诠释《公孙龙子》者渐...
上篇 主题 现在的“国学”热基本是儒学热。这种状况会继续若干年改变不了。而参与了《中国思想学说史》编著之后,我更加相信,诸子各派学说都有价值,都值得研究。为什么...
提要:先秦儒墨两家同源,在诸多问题上又有着严重分歧并展开辩论。两家都肯定孝敬父母;墨家直接从“互利互惠”“回报”的向度讲“孝”,儒家则不然;“孝”在墨家是“兼爱...
【内容提要】战国秦汉时期对“名”的讨论极为活跃。当时的“名”可以分为两类,即伦理学政治学意义上的“名”与语言学逻辑学意义上的“名”。前者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影响之大...
最近,电视剧《大秦帝国》热播。其中有一个情节:作为法家的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时,却大谈儒家的王道仁政,结果是不欢而散。编剧的意思是:商鞅是在测试秦孝公之弃儒用法...
在我国古代,“子”是男子的美称,也是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尊称;以某“子”标名的著作,大多由其门人后学或子孙记录其言行,汇编而成。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因袭刘歆《...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墨学发展史并结合对民国时期参与“墨耶衡论”的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指出墨家思想在中西文化会通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当今学界对汉语基...
“儒耶对话”或者“佛耶对话”等宗教对话或者本色神学的学术进展,两岸四地都有不少学者做出了贡献。如,田童心提出的“儒家神学新议”,陈慰中提出的“中庸神学”,何世明...
当背上十字架的基督徒发现墨子的草鞋,究竟有怎样的神思冥想?也许有我们可以读一读这本新书《草鞋十字架》。 光从书名,便可以知道这本书是一本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草...
提要 《墨经》包含着丰富的符号学思想。这体现在《墨经》对于“言”与“名”的理论,《墨经》的定义方法,《墨经》对“辩”与“说”的论述等方面。《墨经》认为,“言”是...
弄权者的阴暗心理揭露: 在《管子*小问第五十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桓公说:“我想战胜人民,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这不是人君所当说的话。战胜人民是容易的。但战胜人民这个办法,不是统治天下的正当办法。您想要战胜人民,就使官吏分条写好刑律,再...
——从上博简战国楚竹书《鬼神之明》及《墨子.非儒》十篇谈起 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书(上博简)中的《鬼神之明》篇,对于解开千年墨学中绝之谜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关于《鬼神之明》是否为《墨子》佚文,学界有过很多争论。有的主张其即是《墨子》中散佚的...
公私观念为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而论及这一观念者,几无例外,都要从东汉人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的著名定义入手。 《说文·八部》释“公”:“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厶”即“私”之古字。《说文·厶部》:“...
摘要: 《墨子》书中包含有墨家的字典《墨经》,和墨家主要思辨《大取》《小取》。训诂《墨子》和墨学内容,必须首先使用墨家自己的概念和思辨。论文从句读、字词训诂、文法结构、前后文逻辑各个方面,对《尚同中》篇第三段“发政施...
训诂“一同天下之义” 作者:顾如 Email:gzkuru@126.com 摘要: 《墨子》书中包含有墨家的字典《墨经》,和墨家主要思辨《大取》《小取》。训诂《墨子》和墨学内容,必须首先使用墨家自己的概念和思辨。《墨经》中恰好有对“同”和“...
在“人才标准和具体执行的阻力”、“ 学而优则仕”、 “人才的反常流动”、 “人才老龄化”、 “流失与输入的失衡”、 “腐败是人才的天敌”、 “人才选用中的向上与排外”、“ 分配机制不合理”、 “两点论、两分法的历史观与识人观尚未建立或很不成...
古典名著《尹文子》中有这样一番论述:“债少容易偿还,任务轻松容易完成,任务不重容易上进。最高统治者把握住简明扼要的国策,臣民就容易建立功业。这样一来,为君为臣就永远不会互相讨嫌。社会到了末世,其法律的特点是繁杂而苛刻,然而真正犯罪的人却捉不...
墨子解析·尚同(三) ——《尚同上》解析 【《尚同上》题解】: 由于《解析·尚同(一)(二)》两篇中我们已经对“尚同”的主要概念和理念做了解析。第三篇中我们主要关注一下从《尚同下》到《尚同中》到《尚同上》,体现出来的墨家思想和先秦之时社会制...
墨子解析·尚同(二) ——《尚同中》解析 【《尚同中》题解】: 本文是《尚同中》篇解析。所依底本仍然是《道藏•墨子》。由于《尚同》篇的大部分内容在《墨子解析•尚同(一)》中已经论及,本文除译文外将只谈及《尚同中》(下文简...
墨子解析·尚同(一) ——《尚同下》解析 【《尚同下》题解】: 本篇《墨子解析》的对象是《尚同下》。先秦“古之道术”诸子“以下为先”。考察《十策》诸篇也是这样,总是《下》篇用词最古,比如官名,比如引用《诗》《书》。并且通过《尚同》三篇解析,...
——致自由主义者 引言: 宪政不但在中国而且在西方也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文化和机制。国学本应集中思维于求真、扬弃、发展,而不应当试图用古代国学去比附宪政。然而当今流行宪政说,不谈谈自己学派的“宪政”似乎不太顺应潮流。笔者将原本计划的《先秦墨家的...
【阅读提示】法是超验的,是来自天启的。法的实践是经验的,人定法应该是贵义的结果,是人们在“千人千义”的基础上所积累的共义。 如果说“法”是天定法,“律”是人定法,那么“戒”就是自定法。“约”是对三者的综合实践。有“戒”才能通“约”,通“约”...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论到战国至汉初的中国主流哲学学派,一直以来就有“六家九流”“九流十家”的说法,分别为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关于诸子百家的源流,可参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以及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摘要:现有的子学义理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还原性研究,旁观性研究,现代性研究。我的看法:这三种研究成果都只能说是旧子学,而不能说是新子学。新子学是对上述三者的继续深入、融汇贯通和内在超越。 不久前,方勇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新子学”构想...
轴心时代,天下存在普遍的学术自由和竞争。先秦诸子互相辩难、各自努力,形成洋洋大观的诸子之学。诸子之学是建立在华夏传统思维和意识之上的学问,又是充分竞争和发展的学问。足以做为当代学说和国学的宝库和缘起。但是先秦《庄子·天下》篇中已经认识到:“...
兼爱就是爱所有人。兼爱对于社会是必须的,而不是“过高的理想”云云。当今的国人不能理解兼爱主要是先在地接受了错误的“爱”概念。清儒对墨家兼爱的曲解,是因为儒家中心主义所然。用仁爱替换了“爱”概念,这样就将儒家仁爱的乌托邦性质带入了墨家兼爱思想...
——一篇尝试为“墨家基督教神学”做初步定位的报告 “儒耶对话”或者“佛耶对话”等宗教对话或者本色神学的学术进展,两岸四地都有不少学者做出了贡献。如,田童心提出的“儒家神学新议”,陈慰中提出的“中庸神学”,何世明提出的“中华基督教融贯神学”,...
【解题】 亲士篇是《墨子》一书的首篇文章,唐朝以前的版本就是如此。唐人马总有《意林》一书,摘录诸子要语,引及《墨子》十六卷,《亲士》中的篇句为墨子要语之首。士,在墨家这里指的是贤士。亲士,也就是亲近贤士的意思,本篇中心思想是劝诫执政者容纳、...
本文是《墨家的理路》附文。首要目的是为了说明解读方法,所应该注意的原则。并且由于《亲士》篇是公认的墨子青少年时代作品,最能体现墨子师承。原文所表现的用语习惯已经近似黄老。笔者通过对原文的逻辑分析、理顺,对所谓通假、脱文的重新训诂。发现老墨的...
导读: 拙作《齐国的革命与中国宪政》发表以后,有不少读者对书中观点感到吃惊,为了让读者了解齐国宪政产生的市场经济背景,特补发本文,有助于读者了解齐国的真实历史与管仲的王道政治经济学理论与齐国的宪政。 世界经济学学界公认,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墨家的理论整个目标是实现兼相爱社会,没有疑问。兼相爱的理念源自哪里呢?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我们需要考察整个墨家的理路。墨家的理路从天志开始进行推导,这是一种逻辑自洽的一以贯之。墨家的天志实际就是《尚书》等古籍中的“天命”。也许有的朋友奇怪:...
章炳麟说,墨子之道德“非孔老所敢窥视”(《诸子学略说》),思之有他的道理。墨子所作所为,多非常人能为之。“裂足裹裳”,冒着生命危险止楚攻宋而无惧;“自苦为极”,在乱世之中践行兼爱非攻而不休;“摩顶放踵”,独自奔波孜孜以求天下之大义而无悔。—...
本文先从儒墨“公”与“私”的错位开始谈起,然后进行了兼爱和仁爱的对比。并且阐述了墨家从兼爱、到爱利分析、到仁义二本、到贵义、到法治的理路。最后结合天人两分的传统,归纳了墨家对君王权力的制约措施。文中提到的天人两分和天人合一的观点,请参考《天...
法家重刑思想是法家法治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思想,其理论价值彰显了法家思想家们思想争鸣的本意:长久的保持君主专制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法家的重刑思想源于春秋时期子产“宽猛并用,以猛为主”的思想。以重刑打击守旧势力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