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易》 黄小娥著 东京 祥传社 2.《梅花易评注》 新井白蛾著 东京 鸭书店 3.《断易入门》 营原壮著 东京 茅杨会 4.《童子问》 伊藤仁斋著 东京...
从总体上来讲,帛书《易传》与通行本《易传》在思想上没有大的区别。但是,《帛书》中的有些内容对我们全面、深入理解通行本《易传》中的许多问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思路,...
一、学者对《要》篇“五正”的研究 在马王堆帛书易传的《要》篇中,有完整的一段话,是孔子在讲完《易》有天道、地道、人道和四时之变后,又讲《易》有君道,其曰: 故胃...
作 者:徐芹庭 出 版 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字 数:443千 版 次:1 页 数:447 开 本:小16开 定 价:¥56.00 编...
清华简《保训》是文王临终前对武王的遗训,虽有字形不好释读者,如矵字,但最难理解却是字形非常简单的“中”字。《保训》四次提到“中”,“中”是《保训》篇的核心概念,...
《易经》的存在超越时空。论及《易经》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摩尔(SteveMoore)将它媲美于西方的《圣经》。他指出:如果一本书的重要与否可以用读者的数量、为之...
明林希元所撰对《易经》的解释之作。 希元,字懋贞,号次崖,同安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嘉靖时,以议狱事被论,弃官归。后起为寺正,因辽东兵变被谪钦州,后又...
一、子夏传《易》 子夏(公元前507——前420年)即卜商,为孔子精通六艺的七十子之一,在孔子的四科教育中,以精通“文学”(即文献)著称。孔子没后,传经之功,子...
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伪创新”泛滥的时代。现在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对已有的知识做科学、深入的整理与普及的时代。当今的知识量远比古代大...
《中华易学大辞典》最近出版了。这部历时十多年、由海内外近百位易学专家共同编纂的易学大辞典约二百二十万字,收录五千余辞条,是迄今为止收辞条目最为齐全、规模最为庞大...
张涛教授的新著《秦汉易学思想研究》由中华书局于2005年出版,拜读之余,总的感觉是该著独辟蹊径,展现了易学研究的全新理念和独特视域。 一、三、高潮,五阶段:系统...
元 读易私言 一卷 (元)许衡撰 说郛 通志堂经解 学海类编 丛初 无求备斋 四库 周易本义附录纂注 十五卷 (元)胡一桂撰 通志堂经解 无求备斋 易附录纂注...
清 读易大旨 五卷首一卷 (清)孙奇逢撰 四库 大易类聚 易酌 十四卷 (清)刁包撰 道光23年(1843)重刻,顺积楼藏板 易酌 十四卷首一卷 (清)刁包撰...
民国、辛亥以来 周易辅注 三卷; 易象明原 二卷 黄焕钊撰 民国15年(1926)石印本 周易说 十一卷 王闿运撰 续修 易理汇参 二卷 周馥撰 民国18年(1...
一、引 言 古史辨派是活跃于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其宗旨是运用近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疑古辨伪,揭示有关中国上古史记载的真面目[1](P196)...
《周易》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典辩证思维的源头,它的特有的取象思维与整体思维对中国哲学乃至中国传统绘画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易》的认知方式离不开物象,以物象为工具...
摘要: 不仅《周易》的形式架构和思维模式深刻地影响到《文心雕龙》,而且《易传》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诸如“道”和“器”,“文”和“章”,“象”、“辞”和“意”等,...
《上博(三)8231;周易》簡二十五:「虎見 =,其猷攸。」整理者注釋說:「『 』,疑『蜳』字,與『眈』音近。『虎見 =』讀爲『虎視眈眈』。」[1]建洲按:「見...
雙聲符字(或稱兩聲字)在古文字材料中是個常見的現象,近來已經有学者作過專門討論。 1 筆者最近重讀上博簡《周易》,覺得有兩個字似乎可以歸入雙聲字的範疇,下面略作...
上博竹书(三)有四篇组成,即《周易》、《仲弓》、《恒先》、《彭祖》。今仅就《周易》篇中的部分释文略作讨论。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1 、《周易》第2简有字作a...
一 简5-6云:“上九:或赐 (以下用a表示) (带),冬(终)朝晶(三) 之。” a,整理者释文作“ ”。注释云:“ ”,字从糸、从田,半声。“ ”读为“鞶带...
一 《蒙》卦 楚簡六三爻辭“ ”字釋文隸作“躳”[1],其實當作“ ”,其字从身从邑。楚簡《周易·渙》卦六三爻辭“躳”字作“ ”,右邊與此明顯不同,可比較。“窮...
八 《随》卦 楚簡《隨》卦六三爻辭“ 求又 ”[1],王弼本作“隨有求得”,帛書《易經》作“隋有求得”,阜陽漢簡本同。 案:“ 求又 ”即“隨,求有得”。是說隨...
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该书所载《竹书〈周易〉》,“共58枚简,涉及34个卦内容,1806字,是已经公布的...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大畜》卦共有简两支,其中的第一支在上海博物馆书法展览过,笔者曾做过初步考释[1]。现在,马承源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一书...
俞樾(1821-1906)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得咸丰皇帝赏识,放河南学政。因“试题割裂经义”,被...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两三千年来流传不衰的《周易》一书即是“易道”的物质化结晶。作为“六经”之首,《周易》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精神原动力”,其中...
作为“六经”之一的《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生成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其中蕴含的简易、变易、不易的道理指导着先民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汉魏以来,学者不断挖掘和阐发其意义,或...
古籍整理 (宋)朱熹注;王玉德、朱志先整理 2011年1月出版 国标32开平装 120千字 定价:15.00元 ISBN 978-7-5506-0109-3 内...
作 者:徐芹庭 出 版 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 字 数:366千 版 次: 1 页 数: 387 开 本: 小16开 定 价:¥48...
作 者:徐芹庭 出 版 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4-1 字 数:195千 版 次:1 页 数:216 开 本:小16开 定 价:¥32.00 内...
陈柏华 作为明末清初三大家之——的黄宗羲,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个卓有成就的经学家。在群经治研中,于《周易》造诣尤深,他以为《易》道广大,无...
欧阳修怀疑《周易》不但是其思想和学术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是我国易学史和宋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当时和后世都影响至巨,不少见解至今仍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弄清欧...
周易解放(原名:周易经文考释) 朱星著 中国文学院49年 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著 北京 中华书局58年12月、84年3月 六十四卦经解(清)朱骏声著 古籍出版社...
《周易》,作为我国两大圣书之一,几千年来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孔子亦曾“韦编三绝”,苦读《周易》。作为一部伟大的预测学著作,《易经》从极广、极高的层面,圆融统一地研...
偏好于先秦文学,因它是中国文学之滥觞,更因为先秦文学折射出来的强大人格魅力的感染和思想智慧的启迪。而对于《周易》,我至今是敬而远之的,或许它玄之又玄的神秘色彩,...
《周易》作为规范、影响华夏民族思维方式、帮助华夏子孙决疑解难的工具书,其逻辑属性自应居于首位。30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建构了一个完备的类比推理系统,作为决疑解...
一、引论 “小”及其相关搭配词汇在《周易》本经中多次出现,据我们的统计达32次之多。“小”字对本经卦爻辞的理解产生了诸多分歧,历来的注释与研究论著都有所讨论,但...
近些年来,笔者不仅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有别于西方传统的意识哲学的“身体哲学”,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与此相应,中国古代的符号系统亦为一种有别西方传统的意识符号系统...
内容提要:现代艺术的市场化奠基于现代性的历史概念之上。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博物馆机制,指出现代历史概念的本质在于割裂古今关系。在批判现代历史概念的基础上,为了重新激...
经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转变,是由刘歆推动的。学人都知道,刘歆在思想史上的作用是创建古文经学,攻击今文经学,并使古文经学落实于现实制度。而学界对刘歆的另一项创造很少...
本文系作者为第十四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悉尼,2005年7月)所写论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哲学史、观念史与经典解释学”课题成果之一。张丰乾博士帮助检索部分文献,特...
一、关于“《鲁》读”问题 孔子是否对《周易》曾有精深研究?本来,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
很多朋友对《周易》感兴趣,花了不少时间,却一无所得,究其原因,是学界向世人介绍的读《易》方法不对路。《周易》摆在世人面前,就像打不开的宝库。八百多年前,朱子曾经...
清初的官方易学主要指顺康时期清廷组织编写的易学三书,即《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周易折中》。清廷为何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前后多次编纂《易经》?应该说有其深刻...
内容提要:人的理性能力表现为以“一”驭“多”的符号化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偶值性思维,即用二元性单位构成符号,来解释、区分世界。人类偶值性符号化能力包括两种,...
在易学史上,一直存在“易理派”和“象数派”之分,时至今日,依然如此。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从易理的角度学习、理解和诠释《易经》,但提到《易经》,不仅普罗大众容易把它和占卦联系起来,就是不少社会精英、知识分子也对易占情有独钟,比如某位耶鲁大...
作者按语:此文已引起众多讨论。除却籍此泄私愤者,各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文章对潘子有多批评,但对其肯定也是空前的。相信以前没有人说过,以后的赞誉也不会超过本文的定位:纵向与姬昌、邵雍并肩,同时代与钱钟书各有千秋。 作者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