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国学精粹儒学

《中庸》里的至圣之道

收录:2010-12-13  作者:王岳川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点击:1165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王岳川专栏

一、至圣之道的五种美德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中庸》为聪明懿德的君子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一个耳聪目明,充满了智慧的人,才可以去统治天下,才有能力去驾驭天下。“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广博宽恕,温柔敦厚,才可以包容万事万物。“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奋发自强刚正不阿,才可以把他的事做得非常完善。“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齐”即整齐恭敬,“庄”即庄重,“中”即中庸不偏不倚,“正”即中正正直,自然会达到虔敬颐和的状态,文章条理周密而洞悉时事,自然明辨是非,明察秋毫。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广大无边的深渊,能够时时地喷涌出来,广大无边像天一样,泉水就像深渊一样。如果表现出来这种崇高伟大的形象,老百姓就没有一个不去崇拜崇敬的;只要有如此高的德行威望,老百姓就没有不跟随的;如果这种美德和精神付诸行动,老百姓没有不高兴的。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这样美好的名声不仅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带,并且传到蛮荒之地。只要车船能到之地,只要人迹所能达,只要天之所盖、大地所承的地方,只要是日月照耀、霜露坠落的地方,其凡有血气的生物,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他们的。总之,整个天地之下人间社会,只要人的德行达到了高境,人们都能感受其光辉和崇高。君子的行为和自然规律人类社会规律相吻合,人们莫不欢欣鼓舞,唯君子是从。

这是对一个至圣或君子中的君子的要求。只要有了这五项美德,君子的名声和施政纲领,就会被人们欣然接受。君子伟大的理想,才会变成伟大的实践。“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唯独普天之下最真诚的人,才可以统治天下。如果统治天下的领袖或者领导人是些虚伪的骗子,或者是不为老百姓所接受的人,这个国家这个地区能治好吗?所以这句话没有过时。天下最真诚的想为老百姓鞠躬尽瘁地去服务的那些人,才可能把这个地方治理好。他才可能树立普遍根本的原则,才可以认识天地自然的规律而生养万物。除了“诚”,没有什么能达到这三者——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这三个伟大实践都必须是“至诚”的,没有了“诚”,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真诚诚恳的样子,表现出他的仁爱。他的思虑像水一样地深,他的美德像天一样高。如果不是耳聪目明圣哲和有德行的人,谁能够知道他的伟大呢?所以需要知音,需要人民拥戴他。伟大的人不能离开伟大的人民的支持,伟大的人民如果没有自己的伟大领袖,没有自己的至诚君子来为自己服务,成为自己思想的领路人,那么这个国家同样是治理不好的。

《中庸》第三十一章阐述至圣之道,提出了至圣所必须具备的五种美德,同时热情赞美了至圣之道高可及天,深可入渊,民众无不对之心悦诚服。

二、简淡谨微的道德境界

《中庸》三十二章论述至诚之道的本质和功用,再次重申了诚作为《中庸》全篇核心思想的重要意义。

《中庸》里的至圣之道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中庸》里的至圣之道》点评。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中庸》里的至圣之道》点赞!
精彩图文
建立21世纪的新易学
建立21世纪…
“4·23世界读书日”特稿:全民阅读应成为国家战略
“4·23…
漳州木偶迷倒中山市民
漳州木偶迷倒…
从春节习俗看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从春节习俗看…
明清时期酒器(2)
明清时期酒器…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悲情家族:一对父子,“两个罪人”
国学大师王国…
名家文章专栏
国学精粹
精彩国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