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从形式方面说本体,但他又指出,本体绝不是空洞的形式,空洞的形式不可能发用变现为一切物的。因此,本体具有实质的方面。从实质上看,本体就是“能变”,亦称“恒转”,它是万物万化产生的根源。“恒转”,是“转变不息之本体”而言,它本身只是一种“动势”[⑨]、“大动力”[⑩]或者所谓的“功能”,而“功能”,就是“生生化化流行不息真几”。[11]正如郭齐勇先生指出的:其本体就是“创生实体”。[12]而这种创生本体,显现为“翕辟”和“生灭”两方面。
翕与辟是本体的发显。辟,是健动而不物化的势用。“恒转”之本体是动的势用,当动的势用起时,既有一种摄聚,而此摄聚便有成为形质的倾向,这就是翕。翕,是摄聚而物化的势用。然而既有翕,便有辟,辟作为健动而不物化的势用,它能运于翕中而自为主宰,并能转翕从己的。因此,“恒转”的动势,是一翕一辟而成变化。翕辟两极,以其相互反而相互成,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辟必待翕而后得所运用,翕必待辟而后见为流行,识有主宰。如果只有辟而没有翕,那便是空荡荡的,如此,则辟无所依据而显发自己;如果只有翕而没有辟,那便是完全的物化,如此,宇宙便是机械的死物。因此,熊十力说:“翕以显辟,辟以运翕”。[13]一翕一辟,循环不已,方显“恒转”的本色。
而“能变”之本体,还体现在生灭上。一切事物,时常变化,刹那刹那间,故物才灭、新物生起。事物才生即灭,才灭即生。一生一灭,相续不已,才可识得本体。
熊十力论本体的体现,一方面,说翕辟;另一方面,说生灭。然翕辟、生灭密切相关,是一致的。因为,辟是流行无碍的一种势用,所以,其刹那才生即灭,无有暂住的。翕是收摄凝聚的一种势用,虽诈现物相,而实非固定底质碍的东西。所以,其亦是刹那才生即灭,无有暂住的。[14]“能变”之本体,发现为翕辟。离翕辟而外,无所谓的“能变”之本体;离“能变”之本体,亦无所谓翕辟。翕辟,只是“能变”功用的两方面,翕辟不可看作两种实有的物事。[15]
“能变”之本体,发现为翕辟两方面。然而,由于健动、向上的、主宰、开发、不肯物化的缘故,辟又可名为“心”;由于摄聚、向下、顺承、闭蓄、物化的缘故,翕又可名为“物”。[16]若就翕之一方面言,则收凝物化之倾向,似成一个“极小的圈子”,故谓之翕。同时,此翕中即有虚灵无碍之神,或刚健运行其间而为之主,便谓之辟。也就是说,“极小的圈子”是翕与辟合成的。熊十力认为,由翕而成的“极小的圈子”,都是“一单位”,故谓之“小一”。[17]许多“小一”相互比合而形成“系群”,就是“物”。[18]然而,由翕而成的“极小的圈子”之所以形成,在于“辟”为之主宰,这个主宰就是“本心”或“大心”。因此,“小一”单位,包涵有心与物两面而合一。[19]然而此“本心”,就是“生生化化流行不息真几”,或者是仁。
总之,熊十力的本体,其内容就是“恒转”的功能或动力,也就是“生生化化流行不息真几”或仁心。此本体通过翕辟成变、即生即灭而显现为万物。其中,本体是万物的根本,万物是本体的发用,本体与万物二者之间,不可割裂。以此,熊十力建立了以“本心恒转”范畴为核心的形而上学,以之解释生命流行的宇宙。
怀特海出于英美新实在论阵营,新实在论一般反对形而上学,然怀特海却属于歧出,他非常重视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怀特海指出,哲学家的目的,是最终要制定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怀特海认识到把握“第一原理”的困难。他说,虽然第一原理在理论上是可以认识的、洞见的,但是,通过经验观察和差异分析法很难认识第一原理,必须用“想象力”来弥补不足。[20]怀特海把第一原理,有时称为“基本概念”。他指出,所有的哲学理论都有其“基本概念”,在他的机体主义哲学中,这一基本概念便是“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