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国学精粹儒学

儒家意识形态在汉朝的确立——从《春秋繁露》到白虎观会议

收录:2006-2-23  作者:李剑宏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1041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李剑宏专栏

当旧的意识形态被打破,一种思想学说要成为意识形态的时候,它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建立学说的终极依据。因为人们对新的学说会不断追问和怀疑,直至追问到学说的终极。事实上,一种学说的理论凭据或者说是理论的终极,往往是对宇宙的表述和阐发上,有什么样的宇宙观,就会衍生出什么样的理论。

早期的儒学宇宙观并不发达。孔子说过一句"天何言哉",又说一句"唯天为大",含糊笼统,听者不得要领。思孟学派引入"五行",但没能很好的阐发开来。荀子注重政治制度的研究,对"天道"显示出过度的轻蔑。

于是,从汉初开始,陆贾开始有意识的建立儒学宇宙论系统。比如《新语》阐发天、地、人的关系时说:"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相参而道术生焉。"天是万物之母,地滋养万物生灵,圣人则是人群中的佼佼者,领导民众的进步和智慧的启蒙,所谓"功德"乃是生人顺应天地法则而产生的好效果,"道术"则是圣人在认识和掌握天地法则的过程中的心得,于是产生了知识、科学。

董仲舒则贡献了系统的宇宙论,重新诠释和构造了儒学的终极凭据。他认为天即宇宙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有三:一,天是人类社会和个体的人效法的依据。二,天的运行法则是阴阳五行,由此阴阳和人类的善恶刑德相配,巧妙的将天的法则--阴阳五行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方法和态度,人伦道德的行为与规范,甚至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事件中去;三,天不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还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所以历史也是后人效法的法则。

既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注重心性修养的儒学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这里,董子用了一个极富智慧的比喻:"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春秋繁露》卷十《实性第三十六》),在天、人之间加了一个"性"字,人是天地孕育的物,但人有自己的"性","仁贪之气,两在于身"(《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既然人性有善有恶,那么儒学注重的调节、教育、管理的思想,就非常有必要了。于是"天令谓之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行,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圣人掌握着教化和制度,而圣人就是君王。于是,制度和教化理所当然的成为君王的责任,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这样,在秦王朝时代,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和法律的国家而提出的"以吏为师",到了汉代,变成了道德教育加上法律制度的范式,"以吏为师"变成"以师为吏",历史开始扭转车轮。

董子有着更为深邃的历史眼光,他苦心孤诣的构造天人学说,还有另一层深意。对"王"字的解释是:"三画者,天地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春秋繁露》卷十一《王道通三第四十四》)。"王"是以一贯天地人之三,拥有不容置疑的神圣。但同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卷一《玉杯第二》),安排这样的次序,是希望君王按照天道的法则行事,天道的解释权在儒家知识分子,这样,知识阶层可以代天立言,拥有和政治权力抗衡,制约君王的权力。在儒家精心构造的天人学说中,一方面为君王统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做了完美的解释,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作茧自缚,从帝王师的位置沦为帝王臣,知识在权力之下,知识阶层的尴尬与矛盾不是显而易见的吗?然而无论如何,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知识阶层,"不仅建立了汉帝国的一代规模,还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政治思想和制度"(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儒家意识形态在汉朝的确立——从《春秋繁露》到白虎观会议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儒家意识形态在汉朝的确立——从《春秋繁露》到白虎观会议》点评。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儒家意识形态在汉朝的确立——从《春秋繁露》到白虎观会议》点赞!
精彩图文
蛇——玦——珥——再论天人合一神话与中华认同之根
蛇——玦——…
有关草鞋的传说
有关草鞋的传…
凤求凰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佳话(1)
凤求凰 司马…
凋零的川江号子(1)
凋零的川江号…
对龙对凤纹经锦
对龙对凤纹经…
古代女子臂钏赏析
古代女子臂钏…
名家文章专栏
国学精粹
精彩国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