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国学精粹百家[专题]法家研究

韩非子言论观之五:社会舆论的控制

收录:2006-2-23  作者:李剑宏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1377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法家研究专题、或者李剑宏专栏

据说,春秋时期的邓析提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观点,对传统观念表现出强烈的否定立场和与之对立的姿态。于是,他的学生门徒和信奉者也抛开传统,终于导致郑国秩序大乱。(事见《吕氏春秋卷十八审应览离谓》)

而孔子在撰写《易系辞上》时指出:"乱之所由生也,则言语以为阶。"《礼记王制》篇也表达了强烈的"反辩"思想,反对"析言破名,乱名改作。"

荀子则以更加理性的观点指出:用层次分明、等级严整有序的语言来规范社会,可以使社会由混乱边为有序,并强调语言的这种社会功能是"制名之枢要"(规范语言的重要性)的理由。他严厉批评"托为奇辞以乱正名"和"析雌而为察"的名辩风气,认为会"使民疑惑,人多辩讼",他批评这种辩风是"好治怪说,玩猗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最后造成的结果必然成为"治之大殃也。"(《荀子非十二子》)

受老师荀子的影响和启发,韩非子更多的从法家治乱的角度出发,他严肃的论断:社会产生以言语取巧胜利为能事的浮躁风气,根源在君主的昏庸。

他认为:在治理有方的社会里,政府的号令是最权威的语言,法律是做事最合适的标准。不可能有两种至高无上的语言,一条法律不可能同时认可两种相抵触的行为。所以,言语行为不遵循法令者,一定要禁绝。

个案:

商鞅变法时,许多人都说变法不便,这样说的人"以千数",于是,商鞅在太子犯法时,"刑其傅公子虔,黑京其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百姓就全部老老实实按法令行事了。法令施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路不闭户,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于是秦国百姓原先说变法令不便的人中间,又有人出来说变法令的好话。商鞅说:"这些说变法令好或坏的人都是乱化刁民!"于是将他们全部充军到边城去。以后秦国百姓对变法令无论是好话还是坏话,都没人敢议论了。(《史记商君列传》)

这就是说:政府和百姓的关系,是绝对的专制关系,我定法令,你照办,百姓没有任何发言权。不但不能反对,连说好话也不行。

不过,韩非子把一种情况列为特殊:如果某些建议可用于对付诈伪、应付变故、预测事理,而又暂时没有建立这方面的法令条款,君王一定要采纳其建议的同时追究其时效,说的合适就有大奖赏,说的不合适,就有重惩罚。

从以上可以看出,韩非子对言论的表达充满了浓重的功利色彩,合则留,不合则罚。一切以维护法令的权威和神圣为目的。他希望最后的结果是:愚蠢的人害怕惩罚不敢说话,聪明人就不会遇到争辩了最后整个社会没有争辩。

另一方面,韩非子认为乱世就不是这样了。君王发布号令,而臣民用诗书上的观点予以非议;官府公布法律,臣民在自己的行动中予以变动。于是,君王反而隐没其法令的威严而尊重读书人的智慧和品行,这就是人们看重读书人的原因,也是人们争辩不休,社会动乱的原因。

>

韩非子言论观之五:社会舆论的控制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韩非子言论观之五:社会舆论的控制》点评。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韩非子言论观之五:社会舆论的控制》点赞!
精彩图文
专访杜维明:为青年提供认知传统文化的路径
专访杜维明:…
看戏、品戏、说戏:贵州的方言小品很有戏
看戏、品戏、…
民族民间舞蹈:在摆手场跳舍巴
民族民间舞蹈…
古籍电子文献学学科建设刍议
古籍电子文献…
十二生肖:小动物,大智慧
十二生肖:小…
特别关注:新展“康熙遗诏”难解雍正即位疑案
特别关注:新…
名家文章专栏
国学精粹
精彩国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