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言论观:引言:从周厉王弭谤遭流放谈起
西周的成王、康王时期,政局比较安定,那时候经济上奉行井田制,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牢固的血缘关系和奴隶主特权,使得"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们无奈的忍受这种社会关系,纵有斯巴达克斯的伟力和勇气,在强大的奴隶主兵团镇压下,也是昙花一现,甚至连史官记一笔的机会都没有。后来,由于分封制实行时间长久,血缘关系开始疏远,奴隶主之间的照顾逐渐冷淡,加上不断发动战争,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也随着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威吓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周穆王的时候,制订了三千条刑法,犯法的人受的刑罚有五种,叫做"五刑"。像额上刺字、割鼻、砍脚等等。但是,刑罚再严,也再不能阻止民众的反抗和满腔的仇恨了。
到了西周第十个王周厉王即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更重。周厉王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实行"专利",他们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这些资源本是共享,专利的结果,人们不能获得基本的物质精神满足,这怎么能成呢?
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大臣召公虎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趁早改变做法,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厉王满不在乎地说:"你不用急,我自有办法对付。"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找来卫国的巫师,要他们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说:如果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我,你就立即报告。被卫巫报告的人,周厉王就把他们杀掉。于是,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就什么都明白了(道路以目),然后匆匆地走开。
厉王见卫巫报告批评朝政的人没有了,十分满意。兴冲冲告诉邵公:"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我有能力制止人们的非议,他们再也不敢胡说了!)
邵公听了弭谤的经过,大惊曰:"是障之也!"(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啊!)怕周厉王不明白,他进一步解释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堵住民众的嘴巴,其结果比堵塞急流直下的川水还要严重。河川被堵就会决口泛滥,即便有再多的战士抢险救灾,也肯定会伤害很多人啊,对于国民的议论难道不是如此吗?正因为如此,治水的人便要排除淤塞,使其畅通,统治人民的人便要引导民众,让他们广泛的发表议论。)
进一步的,邵公展开了他的"共和"理念:执政者在处理政务的时候,要让文武百官献上来自民间的民谣歌曲,讽刺文章;让乐师演奏民风民俗的音乐;让智囊们进献可以借鉴的历史来警诫自己。这样 百姓的意思就可以间接的表达给执政者,执政者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再做出符合民心,顺应历史的正确决策,不是和治理山川的意思一样吗?让人们开口发表议论,国是的好坏便由此反映出来,人民认为好的就去实行,不好的就加以防范。这就是执政者的财富、衣食能够不断增加的道理。人们心里考虑的事情总是要从嘴里说出来,思考成熟以后就要四下去说,怎么能够堵得住呢?邵公委婉而严肃的预言:"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如果不让民众说话,那么没有几个人帮助你也是明显得很了!)